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一種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768019閱讀:8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空調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家用空調等小型制冷設備中的節(jié)流結構一般采用毛細血管,如一專利號為 ZL99245856.0(公告號為CN2386402A)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雙向節(jié)流器》披露了一種 雙向節(jié)流器,它主要有一管狀的器件,器體內(nèi)分別設置有二個反向安置的閥座,閥座 內(nèi)各安置有可移動的、中間帶有軸向細孔的閥芯,兩閥芯的軸向細孔為一大一小,分 別用于制冷和制熱過程,另外在兩閥芯外端的管狀器體內(nèi)各設置有一流體濾網(wǎng)。
如一專利號為ZL03247899.2(公告號為CN2639808Y)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孔 板型節(jié)流、分流的節(jié)流裝置》披露了一種節(jié)流裝置,它包括管殼、主孔板、輔孔板、 檔板。主孔板固定在管殼一端,檔板固定在管殼的另一端,輔孔板裝于管殼內(nèi)并置于 主孔板與檔板之間,輔孔板可隨管殼內(nèi)兩端流體壓差變化移動。當輔孔板移至主孔板 一端時,流體必須通過兩孔板中心小孔節(jié)流;當輔孔板移至檔板一端時,流體只通過 主孔板中心小孔節(jié)流。
如 一 專利號為ZL20072010795O.X(公告號為CN201027999Y)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 《雙向二次節(jié)流閥》披露了這樣一種節(jié)流閥,包括閥體,閥體內(nèi)一端密封固定有閥 座,閥座包括闊孔和滑道,滑道內(nèi)設有可動的閥芯,閥芯上帶有軸向小孔,閥座上設 有若干個通流孔,所述的閥體內(nèi)另一端密封固定有固定閥芯,固定閥芯帶有軸向小 孔。
上述各節(jié)流管中均采用兩個定塊(也叫靜閥芯)結構,該兩塊定塊其上均開有多個 貫通小孔及位于定塊軸心位置處的毛細小通道,故該兩塊定塊的加工制作都比較麻 煩,加工成本高;還有為達到較好的節(jié)流效果,所述定塊的軸向長度較長,要在該較 長的定塊上加工溢流孔,尤其是毛細孔比較困難,再則要改變節(jié)流效果只能通過整體 更換定塊來實現(xiàn),該產(chǎn)品的適應性不強,更換及加工成本高。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現(xiàn)狀而提供一種單個靜閥芯結構 更為簡單、加工更容易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且能保證較好節(jié)流效果。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包括有管 狀閥體,閥體內(nèi)設有與該閥體相對固定設置的靜閥芯,及一可相對閥體軸向滑移的動 閥芯;所述的各靜閥芯內(nèi)具有軸向貫穿供制冷劑通過的通道,所述的動閥芯內(nèi)具有軸 向貫穿的毛細孔;制冷劑流體從閥體的一端流入,通過靜闊芯、動閥芯,并從閥體的 另一端流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靜閥芯至少有三個,所述的動閥芯設置在其中兩個 相鄰的靜閥芯之間,且各靜閥芯中至少有一個靜閥芯上的通道為毛細孔通道。
上述的動閥芯的左右兩端面和與其相鄰兩個靜閥芯的內(nèi)端面之間為平面接觸配 合,平面接觸配合可簡化動閥芯和靜閥芯的結構。當然,動閥芯和各靜閥芯的端面配 合還可以是,所述的動閥芯的一個端面和與其相鄰的一個靜閥芯的相應內(nèi)端面之間為 平面接觸配合,該動閥芯的另一個端面和與其相鄰的另一個靜閥芯的相應內(nèi)端面之間 為錐面吻合接觸配合。
一般的空調節(jié)流管,所述的各靜陶芯直接與閥體內(nèi)壁固定。由于各靜閥芯的外周 面和閥體內(nèi)周面均為光滑結構,因此,上述的各靜閥芯外周面與閥體內(nèi)壁之間以通過 擠壓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為佳,擠壓的方式具有定位簡單的優(yōu)點。又因各靜閥芯壁厚較 大,而閥體管壁較薄,故我們可在各靜閥芯外周面上分別預先設有一條或多條環(huán)形 槽,再于閥體外部施力,將閥體內(nèi)壁擠壓卡入到所述的環(huán)形槽內(nèi),這樣可使閥體與 左、右靜閥芯牢固結合。
上述的各靜閥芯及動閥芯與閥體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一襯管,該襯管與所述的閥體內(nèi) 壁固定,所述的各靜閥芯間隔固定于所述的襯管內(nèi),最外端兩個靜閥芯的外端面與所 述襯管的兩端面分別齊平。增加襯管結構可使各靜閥芯及動閥芯的安裝定位簡單且準 確,根據(jù)需要設置合適長度的襯管,先將動閥芯放入襯管內(nèi)然后將各靜閥芯從襯管兩 端裝入,只需保持最外端兩靜閥芯的外端面與襯管兩端面分別齊平,便使各部件安裝 到位,因此安裝十分方便;同時根據(jù)靜閥芯的外形及尺寸,我們可在襯管外部便可測 得需在哪里擠壓襯管,故靜閥芯的定位也方便準確。
由于襯管外周面和閥體內(nèi)周面均為光滑結構,因此上述的襯管外周面與閥體內(nèi)壁 之間以通過擠壓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為佳,擠壓的方式具有定位簡單的優(yōu)點;同理,由 于各靜閥芯外周面平滑,所述的各靜闊芯外周面與襯管內(nèi)壁之間也通過擠壓的方式固 定在一起。又因各靜閥芯壁厚較大,而閥體及襯管的管壁較薄,故我們可在各靜閥芯 外周面上分別預先設有一條或多條環(huán)形槽,再于閥體外部施力,將襯管內(nèi)壁擠壓到所 述的環(huán)形槽內(nèi),同時,閥體內(nèi)壁也會相應擠壓到襯管外壁上,這樣可使將閥體與左、 右靜閥芯牢固結合。
綜合節(jié)流效果及生產(chǎn)成本考慮,上述的靜闊芯以有三個為佳,其中二個靜閥芯位 于所述動閥芯的左側, 一個靜閥芯位于所述動閥芯的右側。
上述位于動闊芯左側的兩個靜闊芯間隔設置,且最外端的靜閥芯的通道僅為毛細
孔通道,且每個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為一個,與動閥芯相鄰的靜閥芯上的通道僅為溢 流孔通道,該溢流孔通道為一個;所述位于動閥芯右側的一個靜閥芯上的通道也僅為 溢流孔通道,該溢流孔通道為一個;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溢流孔通道及 動閥芯上的毛細孔對齊在同一軸線上。
上述位于動閥芯左側的兩個靜閥芯間隔設置,該二個靜閥芯的通道僅為毛細孔通 道,且每個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為一個;所述位于動閥芯右側的靜閥芯上的通道由數(shù) 個溢流孔通道及一個毛細孔通道組成,所述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動閥芯上的毛 細孔對齊在同一軸線上;在動閥芯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動閥芯左端面與相應靜 閥芯的右端面接觸配合,動閥芯上的毛細孔與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相通;在動閥芯移 動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右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該靜閥 芯上的溢流孔通道封堵住,同時動閥芯上的毛細孔與相應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連通。
上述位于動閥芯左側的兩個靜閥芯緊密貼合設置,該二個靜閥芯的通道僅為毛細 孔通道,且該毛細孔通道為一個;所述位于動閥芯右側的靜閥芯上的通道由數(shù)個溢流 孔通道及一個毛細孔通道組成,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動閥芯上的毛細孔 對齊在同一軸線上;在動閥芯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左端面與相應靜閥 芯的右端面接觸配合,動閥芯上的毛細孔與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相通;在動閥芯移動 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右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該靜閥芯 上的溢流孔通道封堵住,同時動閥芯上的毛細孔與相應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連通。
在其中的一個靜閥芯上僅僅設置一個毛細孔,而沒有溢流孔,相對現(xiàn)有空調節(jié)流
管中兩個靜闊芯上同時有溢流孔和毛細孔的結構要簡單,經(jīng)過實驗,該結構同樣具有 更好的節(jié)流效果,且簡化加工制作工藝,從而可降低產(chǎn)品成本。
當靜閥芯有三個,也可以是這樣設置,其中一個靜閥芯位于所述動閥芯的左側, 二個靜閥芯位于所述動閥芯的右側。
同理,上述位于動閥芯右側的兩個靜閥芯間隔設置,該二個靜閥芯的通道均由數(shù) 個溢流孔通道及一個毛細孔通道組成,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動閥芯上的 毛細孔對齊在同一軸線上;位于動閥芯右側的一個靜閥芯的通道僅為毛細孔通道,且 該毛細孔通道為一個;在動闊芯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左端面與相應靜 閥芯的右端面接觸配合,動閥芯上的毛細孔與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相通;在動閥芯移 動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右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該靜閥 芯上的溢流孔通道封堵住,同時動閥芯上的毛細孔與相應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連通。
上述的相鄰兩靜閥芯之間設有擋圈。以對靜閥芯進行安裝限位。
上述位于動閥芯右側的兩個靜閥芯緊密貼合設置,該二個靜閥芯的通道均由數(shù)個 相對應的溢流孔通道及一個毛細孔通道組成,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動閥 芯上的毛細孔對齊在同一軸線上;位于動閥芯右側的一個靜閥芯的通道僅為毛細孔通
道,且該毛細孔通道為一個;在動閥芯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左端面與 相應靜閥芯的右端面接觸配合,動閥芯上的毛細孔與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相通;在動 閥芯移動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右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 該靜閥芯上的溢流孔通道封堵住,同時動閥芯上的毛細孔與相應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 連通。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本發(fā)明突破原有空調節(jié)流管中只采用兩個 靜閥芯結構的限制,其在閥體內(nèi)設置至少有三個靜閥芯,各靜閥芯彼此間隔設置,所 述的動閥芯設置在其中兩個相鄰的靜閥芯之間,因此單個靜閥芯的軸向長度相對短, 在該單體上加工溢流孔或毛細孔相對簡單,還有經(jīng)過實驗得知,當采用多個靜閥芯拼
接的形式,可在各靜閥芯上開設不同結構供制冷劑通過的通道,可改變節(jié)流管的節(jié)流 效果,即其與相同軸向長度的整體式靜閥芯相比節(jié)流效果不同,使該節(jié)流管的適應性 更強,可方便調節(jié)節(jié)流管的節(jié)流效果。


圖l為本發(fā)明第l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2為本發(fā)明第2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3為本發(fā)明第3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4為本發(fā)明第3個實施例的右視圖5為本發(fā)明第4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6為本發(fā)明第4個實施例的右視圖7為本發(fā)明第5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8為本發(fā)明第6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9為本發(fā)明第7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10為本發(fā)明第8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11為本發(fā)明第9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12為本發(fā)明第10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13為本發(fā)明第11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14為本發(fā)明第12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15為本發(fā)明第13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16為本發(fā)明第14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17為本發(fā)明第15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18為本發(fā)明第16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19為本發(fā)明第17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20為本發(fā)明第18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21為本發(fā)明第19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22為本發(fā)明第20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l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個實施例。
一種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包括有管狀閥體l,閥體l一般由銅或鋁或鋼管制成,所述 的閥體呈圓管狀,閥體l的內(nèi)徑為^5 O30mm;閥體l內(nèi)間隔設有三個與所述的閥體l 直接固定設置的靜閥芯,由左至右分別依次為第一、二、三靜閥芯2、 3、 5,在閥體l 內(nèi)還設有一可相對閥體l軸向滑移并位于第二、三靜閥芯3、 5之間的動閥芯4,第二、 三靜閥芯3、 5之間的距離大于動閥芯4的軸向尺寸,以保證動閥芯4可在第二、三靜閥 芯3、 5之間滑移。所述的各靜閥芯2、 3、 5和動閥芯4可采用銅、鋁、鋼或塑料制成, 且各靜閥芯2、 3、 5和動閥芯4呈與閥體1內(nèi)腔相配的圓柱狀。
所述的第一靜閥芯2內(nèi)僅具有一個第一毛細孔通道21,且該第一毛細孔通道21只有 一個,該第一毛細孔通道21軸向貫穿第一靜閥芯2的軸心。
所述的第二靜閥芯3內(nèi)僅具有一軸向貫穿供制冷劑通過的第二溢流孔通道32,該第 二溢流孔通道32軸向貫穿第二靜閥芯3的軸心,所述的第二溢流孔通道32的橫截面為圓 孔狀,圓孔狀的溢流孔通道比較容易加工,溢流孔的橫截面大于毛細孔的橫截面。當 然橫截面也可以為圓孔、方孔、三角形孔、多邊形孔、腰形孔或月牙形孔。
所述動閥芯4的外周面與閥體1內(nèi)壁密封接觸,即制冷劑不能從動閥芯4和閥體1內(nèi) 壁之間通過,且所述的動闊芯4內(nèi)僅具有毛細孔41,且該毛細孔41只有一個,該毛細孔 41軸向貫穿動閥芯4的軸心。
所述位于動閥芯4右側的第三靜閥芯5上的通道僅為第三溢流孔通道52,該第三溢 流孔通道52為一個。
所述的第一毛細孔通道21、第二、三溢流孔32、 52通道及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對 齊在同一軸線上。所述的動閥芯4的左右兩端面與第二、三靜閥芯3、 5的內(nèi)端面之間為 平面接觸配合。
所述的第一毛細孔通道21、毛細孔41的孔徑為①0.8 ①3mm。經(jīng)實驗可知,當毛 細孔或毛細孔通道的孔徑小于0.8mm時,制冷劑幾乎不能通過毛細孔,當毛細孔的孔 徑大于3mm時,毛細孔又不能起到節(jié)流的作用,因此,上述的第一毛細孔通道21、毛 細孔41的孔徑為O0.8 O3mm。在該范圍內(nèi)毛細孔偏小則節(jié)流效果越好。
在動閥芯4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左端面與第二靜閥芯3的右端面平 面接觸配合,同時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與所述的第二溢流孔通道32相通;
在動閥芯4移動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右端面與第三靜閥芯5的左端面平
面接觸配合,同時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與第三靜閥芯5的第三溢流孔通道52連通。
由于各靜閥芯2、 3、 5的外周面和閥體1內(nèi)周面均為光滑結構,因此,上述的各靜 閥芯2、 3、 5外周面與閥體1內(nèi)壁之間通過擠壓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擠壓可采用如下方 式,在各靜閥芯2、 3、 5外周面上分別預先設有一條或多條環(huán)形槽22、 33、 53,再于閥 體1外部施力,將閥體1內(nèi)壁擠壓到所述的環(huán)形槽22、 33、 53內(nèi),這樣便于將閥體l與第 一、二、三靜閥芯2、 3、 5牢固結合,該環(huán)形槽22、 33、 53的截面以半圓形為佳,也可 以矩形或方形。
如圖2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一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各靜閥芯2、 3、 5及動閥芯4與閥體1 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一襯管7,該襯管7用金屬材質制成,該襯管7與所述的閥體1內(nèi)壁通過 擠壓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所述的各靜闊芯2、 3、 5間隔固定于所述的襯管7內(nèi),即各靜閥芯2、 3、 5間接與閥 體1固定,而第一、三靜閥芯2、 5的外端面與所述襯管7的兩端面分別齊平。所述的襯 管7外周面與閥體1內(nèi)壁之間通過擠壓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的各靜閥芯2、 3、 5外周 面與襯管7內(nèi)壁之間也通過擠壓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擠壓可采用如下方式,在各靜閥芯 2、 3、 5外周面上分別預先設有一條或多條環(huán)形槽22、 33、 53,再于閥體l外部施力, 將襯管7內(nèi)壁擠壓到所述的環(huán)形槽22、 33、 53內(nèi),同時,閥體l內(nèi)壁也會相應擠壓到襯 管7外壁上,這樣可使將閥體1與各靜閥芯2、 3、 5牢固結合,該環(huán)形槽22、 33、 53的截 面以半圓形為佳,也可以矩形或方形。
如圖3、 4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三個實施例。
其和第一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所述的第二靜閥芯3內(nèi)的通道為軸向貫穿供制冷 劑通過的第二毛細孔通道31,該第二毛細孔通道31軸向貫穿第二靜閥芯3的軸心。
還有動閥芯4的左端面與第二靜閥芯3的右端面之間為錐面吻合接觸配合,動閥芯4 的右端面與第三靜閥芯5的左端面為平面接觸配合。
所述的第三靜閥芯5的通道由數(shù)個第三溢流孔通道52及一個第三毛細孔通道51組 成,其中,第三溢流孔通道52橫截面呈圓孔狀,第三溢流孔通道52有四個,均勻設置 在第三毛細孔通道51的四周,所述的各靜閥芯2、 3、 5上的毛細孔通道21、 31、 51、動 閥芯4上的毛細孔41對齊在同一軸線上,當然第三溢流孔通道52至少為二個。
在動閥芯4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闊芯4左端面與第二靜閥芯3的右端面接 觸配合,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與第二靜閥芯3的第二毛細孔通道31相通;在動閥芯4移 動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右端面與第三靜閥芯5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該第 三靜閥芯5上的第三溢流孔通道52封堵住,同時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與第三靜閥芯5的
第三毛細孔通道51連通。
如圖5、 6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四個實施例。
其和第三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該靜閥芯2、 3、 5及動閥芯4與閥體1內(nèi)壁之 間還設有一襯管7,襯管7的具體設置方式可參考實施例二。
如圖7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五個實施例。
其和第三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所述的動閥芯4的右端面與第三靜閥芯5的左端 面之間為錐面配合,而動閥芯4的左端面與第二靜閥芯3的右端面為平面配合。
如圖8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六個實施例。
其和第五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各靜閥芯2、 3、 5及動閥芯4與閥體1內(nèi)壁之 間還設有一襯管7,襯管7的具體設置方式可參考實施例二。
如圖9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七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三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所述的第一靜閥芯2的右端面和第二靜閥 芯3的左端面緊密貼合設置。
如圖10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八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七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各靜閥芯2、 3、 5及動閥芯4與閥體1 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一襯管7,襯管7的具體設置方式可參考實施例二。
如圖11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九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前述八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所述的靜閥芯有三個,由左至右分別 依次為第一、三、四靜閥芯2、 5、 6,該第一、三、四靜閥芯2、 5、 6彼此間隔設置, 其中動閥芯4設置在第一、三靜閥芯2、 5之間。
所述的第一靜閥芯2僅具有第一毛細孔通道21。所述的第三靜閥芯5的通道由數(shù)個 第三溢流孔通道52及一個第三毛細孔通道51組成,其中,第三溢流孔通道52橫截面呈 圓孔狀,第三溢流孔通道52有四個,均勻設置在第三毛細孔通道51的四周。所述的第 四靜閥芯6的通道由數(shù)個第四溢流孔通道62及一個第四毛細孔通道61組成,其中,第四 溢流孔通道62橫截面呈圓孔狀,第四溢流孔通道62有四個,均勻設置在第四毛細孔通 道61的四周。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21、 51、 61、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對齊 在同一軸線上。所述的動閥芯4的左右兩端面與第一、三靜閥芯2、 5的內(nèi)端面之間為平 面接觸配合。
在動閥芯4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闊芯4左端面與第一靜閥芯2的右端面接 觸配合,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與第一靜閥芯2的第一毛細孔通道21相通;在動閥芯4移 動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右端面與第三靜閥芯5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該第 三靜閥芯5上的第三溢流孔通道52封堵住,同時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與第三靜閥芯5的 第三毛細孔通道51連通。
如圖12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十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九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第一、三、四靜閥芯2、 5、 6及動閥 芯4與閥體1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一襯管7,其中第一靜閥芯2和第四靜閥芯6分別位于襯管7 的兩端,襯管7的具體設置方式可參考實施例二。
如圖13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九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在所述的第三、四靜閥芯5、 6之間設有 擋圈8,擋圈8起到對該兩靜閥芯5、 6的限位作用。
如圖14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十二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十一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第一、三、四靜閥芯2、 5、 6及動 閥芯4與閥體1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一襯管7,襯管7的具體設置方式可參考實施例二。
如圖15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十三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十一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所述的第三靜閥芯5的右端面和第四靜 閥芯6的左端面緊密貼合設置。
如圖16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十四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十三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第一、三、四靜閥芯2、 5、 6及動 閥芯4與閥體1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一襯管7,襯管7的具體設置方式可參考實施例二。
如圖17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十五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前述十四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閥體l內(nèi)設有四個靜閥芯,從左 至右依次分別為第一、二、三、四靜閥芯2、 3、 5、 6,其中,第一、二靜閥芯2、 3位 于動閥芯4的左側,第三、四靜閥芯5、 6位于動閥芯4的右側。
所述的第一靜閥芯2內(nèi)僅具有一個第一毛細孔通道21,且該第一毛細孔通道21只有 一個,該第一毛細孔通道21軸向貫穿第一靜閥芯2的軸心。
所述的第二靜閥芯3內(nèi)僅具有一個第二毛細孔通道31,且該第二毛細孔通道31只有
一個,該第二毛細孔通道31軸向貫穿第二靜閥芯3的軸心。 第一、二靜閥芯2、 3緊密貼合在一起。
所述的第三靜閥芯5的通道由數(shù)個第三溢流孔通道52及一個第三毛細孔通道51組 成,其中,第三溢流孔通道52橫截面呈圓孔狀,第三溢流孔通道52有四個,均勻設置 在第三毛細孔通道51的四周。
所述的第四靜閥芯6的通道由數(shù)個第四溢流孔通道62及一個第四毛細孔通道61組 成,其中,第四溢流孔通道62橫截面呈圓孔狀,第四溢流孔通道62有四個,均勻設置 在第四毛細孔通道61的四周。
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21、 31、 51、 61、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對齊在同 一軸線上。所述的動閥芯4的左右兩端面與第二、三靜閥芯2、 5的內(nèi)端面之間為平面接 觸配合。
第三、四靜閥芯5、 6緊密貼合在一起。
在動閥芯4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左端面與第一靜閥芯2的右端面接 觸配合,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與第二靜閥芯3的第二毛細孔通道31相通;在動閥芯4移 動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右端面與第三靜閥芯5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該第 三靜閥芯5上的第三溢流孔通道52封堵住,同時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與第三靜閥芯5的 第三毛細孔通道51連通。
如圖18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十六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十五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各靜閥芯2、 3、 5、 6及動閥芯4與 閥體1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一襯管7,襯管7的具體設置方式可參考實施例二。
如圖19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十七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十五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所述的動閥芯4的左端面與第二靜閥芯 3的右端面為平面接觸配合,動閥芯4的右端面與第三靜閥芯5的左端面為錐面吻合接觸配合。
如圖20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十八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十七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各靜閥芯2、 3、 5、 6及動閥芯4與 閥體l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一襯管7,襯管7的具體設置方式可參考實施例二。
如圖21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十九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十七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所述的第一、二靜閥芯2、 3之間為間
隔設置。
如圖20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二O個實施例。
該實施例和第十九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其在各靜閥芯2、 3、 5、 6及動閥芯4與
閥體1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一襯管7,襯管7的具體設置方式可參考實施例二。
前述三 二O個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及過程是相同的
當制冷劑從閥體l右端流入,制冷劑從位于動閥芯右端的各靜閥芯5、 6的通道流 入,并推動動閥芯4左移,在動閥芯4移動到最左端狀態(tài)下,動閥芯4的左端面與相應靜 閥芯2、 3的右內(nèi)端面接觸,這時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與相應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連 通,制冷劑只能依次通過位于動閥芯4右側的靜閥芯5、 6的通道、動閥芯4的毛細孔41 及位于動閥芯4左側的靜閥芯2、 3的通道,以起到節(jié)流的作用。
當制冷劑從閥體l左端流入時,制冷劑從位于動閥芯左端的靜閥芯2、 3的通道流 入,并推動動閥芯4右移,當動閥芯4的右端面與相鄰的靜閥芯3的左內(nèi)端面接觸將該靜 閥芯3上的溢流孔32封堵住,同時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位于動閥芯右側的靜閥芯3上的 通道連通,此時,制冷劑只能依次通過位于動閥芯4左側的靜闊芯5、 6的通道、動閥芯 4的毛細孔41及位于動閥芯4右側的靜閥芯2、 3的通道,以起到節(jié)流的作用。
制冷劑從左右兩端通過時由于路徑不同,制冷劑通過毛細孔的長度不同,即從兩 端通過的制冷劑流速不同,進而實現(xiàn)適應制冷和制熱工況相互轉化。
第一、二個實施例工作原理與前述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制冷劑只通過位于第二靜 閥芯3和第四靜閥芯6軸心位置處的溢流孔32、 62,當制冷劑從左端流入時,制冷劑依 次通過第一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21、第二靜閥芯的溢流孔通道32、動閥芯的毛細孔 41、第三靜閥芯的溢流孔通道52;當制冷劑從右端流入時,制冷劑依次通過第三靜閥 芯的溢流孔通道52、動閥芯的毛細孔41、第二靜閥芯的溢流孔通道32、第一靜閥芯的 毛細孔通道21。
權利要求
1、一種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包括有管狀閥體(1),閥體(1)內(nèi)設有與該閥體相對固定設置的靜閥芯,及一可相對閥體軸向滑移的動閥芯(4);所述的各靜閥芯內(nèi)具有軸向貫穿供制冷劑通過的通道,所述的動閥芯(4)內(nèi)具有軸向貫穿的毛細孔(41);制冷劑流體從閥體(1)的一端流入,通過靜閥芯、動閥芯(4),并從閥體(1)的另一端流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靜閥芯至少有三個,所述的動閥芯設置在其中兩個相鄰的靜閥芯之間,且各靜閥芯中至少有一個靜閥芯上的通道為毛細孔通道。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閥芯(4)的左右 兩端面和與其相鄰兩個靜閥芯的內(nèi)端面之間為平面接觸配合。
3、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閥芯(4)的一個端面和與其相鄰的一個靜閥芯的相應內(nèi)端面之間為平面接觸配合,該動閥芯(4)的另一個端面和與其相鄰的另一個靜閥芯的相應內(nèi)端面之間為錐面吻合接觸配合。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靜閥芯直接與 閥體(l)內(nèi)壁固定,所述各靜閥芯外周面上分別預先設有一條或多條環(huán)形槽,所述閥體 (l)的內(nèi)壁通過擠壓卡入所述的環(huán)形槽內(nèi)。
5、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靜閥芯及動閥芯(4)與閥體(1)內(nèi)壁之間還設有一襯管(7),該襯管(7)與所述的闊體(1)內(nèi)壁固定,所述 各靜閥芯間隔固定于所述的襯管(7)內(nèi),最外端兩個靜閥芯的外端面與所述襯管(7)的兩 端面分別齊平。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襯管(7)外周面與 閥體(l)內(nèi)壁之間通過擠壓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的各靜閥芯外周面與襯管(7)內(nèi)壁之 間也通過擠壓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在各靜閥芯外周面上分別預先設有一條或多條環(huán)形槽,所述的襯管co通過擠壓卡入到所述的環(huán)形槽內(nèi)。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 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靜閥芯有三個,其中二個靜閥芯位于所述動閥芯(4)的左側, 一個靜閥芯位于所述動 閥芯(4)的右側。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動閥芯(4)左側 的兩個靜閥芯間隔設置,且最外端的靜閥芯的通道僅為毛細孔通道,且該毛細孔通道 為一個,與動閥芯(4)相鄰的靜閥芯上的通道僅為溢流孔通道,該溢流孔通道為一個; 所述位于動閥芯(4)右側的一個靜閥芯上的通道也僅為溢流孔通道,該溢流孔通道為一 個;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溢流孔通道及動閥芯(4)上的毛細孔(41)對齊在 同一軸線上。
9、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動閥芯(4)左側 的兩個靜閥芯間隔設置,該二個靜閥芯的通道僅為毛細孔通道,且每個靜閥芯的毛細 孔通道為一個;所述位于動閥芯(4)右側的靜閥芯上的通道均由數(shù)個溢流孔通道及一個 毛細孔通道組成,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對齊在同一 軸線上;在動閥芯(4)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左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右 端面接觸配合,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與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相通;在動閥芯(4)移動 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右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該靜閥 芯上的溢流孔通道封堵住,同時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與相應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連 通。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動閥芯(4)左側的兩個靜閥芯緊密貼合設置,該二個靜閥芯的通道僅為毛細孔通道,且每個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為一個;所述位于動閥芯(4)右側的一個靜閥芯上的通道由數(shù)個溢流孔通 道及一個毛細孔通道組成,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對 齊在同一軸線上;在動閥芯(4)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左端面與相應靜 閥芯的右端面接觸配合,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與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相通;在動閥芯 (4)移動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右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 該靜閥芯上的溢流孔通道封堵住,同時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與相應靜閥芯的毛細孔通 道連通。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1 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靜閥芯有三個,其中一個靜閥芯位于所述動閥芯(4)的左側,二個靜闊芯位于所述 動閥芯(4)的右側。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ll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動閥芯(4)右側的兩個靜閥芯間隔設置,該二個靜閥芯的通道由數(shù)個溢流孔通道及一個毛細孔通道組成,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對齊在同一軸線上;位 于動閥芯(4)右側的一個靜閥芯的通道僅為毛細孔通道,且該毛細孔通道為一個;在動 閥芯(4)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左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右端面接觸配 合,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與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相通;在動閥芯(4)移動至最右端狀 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右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該靜閥芯上的溢流 孔通道封堵住,同時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與相應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連通。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鄰兩靜閥芯之 間設有擋圈(8)。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ll所述的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動閥芯(4)右 側的兩個靜閥芯緊密貼合設置,該二個靜閥芯的通道均由數(shù)個相對應溢流孔通道及一 個毛細孔通道組成,所述的各靜閥芯上的毛細孔通道、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對齊在同 一軸線上;位于動閥芯(4)左側的一個靜閥芯的通道僅為毛細孔通道,且該毛細孔通道 為一個;在動閥芯(4)移動至最左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左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右 端面接觸配合,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與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相通;在動閥芯(4)移動 至最右端狀態(tài)下,所述的動閥芯(4)右端面與相應靜閥芯的左端面接觸配合并將該靜閥 芯上的溢流孔通道封堵住,同時動閥芯上的毛細孔(41)與相應靜閥芯的毛細孔通道連 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家用空調節(jié)流管,包括有管狀閥體(1),閥體(1)內(nèi)設有具有軸向貫穿供制冷劑通過的通道的靜閥芯,及一具有軸向貫穿的毛細孔(41)的動閥芯(4);所述的靜閥芯至少有三個,動閥芯設置在其中兩個相鄰的靜閥芯之間,且各靜閥芯中至少有一個靜閥芯上的通道為毛細孔通道。本發(fā)明突破原有空調節(jié)流管中只采用兩個靜閥芯結構的限制,其在閥體內(nèi)設置至少有三個靜閥芯,因此單個靜閥芯的軸向長度相對短,在該單體上加工溢流孔或毛細孔相對簡單,還有可在各靜閥芯上開設不同結構供制冷劑通過的通道,可改變節(jié)流管的節(jié)流效果,即其與相同軸向長度的整體式靜閥芯相比節(jié)流效果不同,使該節(jié)流管的適應性更強,可方便調節(jié)節(jié)流管的節(jié)流效果。
文檔編號F25B41/06GK101363673SQ20081012141
公開日2009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28日
發(fā)明者金仁召 申請人:金仁召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