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空調器,特別是涉及一種空調器的送風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空調器是一種對室內環(huán)境進行致冷/致熱或者凈化空氣以維持室內舒適環(huán)境的家用電器。
因此,空調器的內部設置有吸入室內空氣后進行熱交換或者凈化之后,再次排放到室內的送風裝置、致冷/致熱裝置和/或空氣凈化裝置。
圖12為已有的空調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3為已有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如圖12和圖13所示,已有的空調器包括機殼1、前面板16、送風風扇8、風扇罩10、熱交換器12和壓縮機(圖中未示出);所述的機殼1前面開口;所述的前面板16設置在機殼1開口的前面,前面板16上形成有構成室內空氣流動通道的吸氣口2和排氣口4;所述的送風風扇8設置在吸氣口2的內側,用來強制吸入室內空氣和排出熱交換后的空氣;所述的風扇罩10設置在所述的機殼1,其內部內設置有送風風扇8,風扇罩10上形成有從吸氣口1到排氣口4的通道11;所述的熱交換器12包括蒸發(fā)器12a和冷凝器12b;其作用是使在送風風扇8的強制作用下流入的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所述的壓縮機將冷媒壓縮后供應給熱交換器12。
下面對上述已有的空調器的工作過程加以說明首先,接通空調器電源后,所述的送風風扇8開始啟動,室內空氣通過吸氣口2被強制吸如并流經(jīng)熱交換器12被加熱或者被冷卻,然后通過排氣口4排向室內空間。
以此同時,在壓縮機被壓縮成的高溫高壓氣態(tài)冷媒在流經(jīng)室外側的熱交換器12a時,與室內側的送風風扇8強制送出的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并提供給熱交換器12,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
但是,上述已有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中的風扇罩的空氣通道只向機殼的一側設置,因此無法根據(jù)用戶的需要向兩側或者上側輸出熱交換后的空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已有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缺點,提供一種可以從側面以及上面等各個方向輸出熱交換后的空氣并可以實現(xiàn)風扇罩部件共用化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包括電機、送風風扇、孔板、風扇罩和遮蔽部件;所述的送風風扇與電機的機軸相連接,用來強制吸入和排出室內空氣;所述的孔板設置在送風風扇的背面,用來吸入空氣;所述的風扇罩與孔板的前面相結合,其內部形成有容納送風風扇的空間;風扇罩的某一側面上形成有第1開口孔和第1截止部件,并在與所述的第1開口孔和口第1截止部件的相對的側面上設置有第2開口孔和第2截止部件;所述的遮蔽部件用來遮蔽形成在風扇罩的某一側面上的開口孔。
所述的風扇罩包括某一側面上的第1開口孔和第1截止構件以及以送風風扇為中心轉動180度,在相對的側面設置的第2開口孔和第2截止構件。
所述的遮蔽部件遮蔽形成在風扇罩的某一側面上的開口孔。
所述的風扇罩利用遮蔽部件可以形成從一側輸出空氣的結構。
所述的風扇罩利用遮蔽部件可以形成從兩側輸出空氣的結構。
所述的風扇罩利用遮蔽部件可以形成從上面輸出空氣的結構。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設置有用來遮蔽風扇罩的某一側面形成的開口孔的遮蔽裝置,因此可根據(jù)空調器的種類,生產(chǎn)出各種不同送風方式的送風裝置,提高了產(chǎn)品花色品種。
所述的風扇罩包括某一側面上的第1開口孔和第1截止構件以及以送風風扇為中心轉動180度,在相對的側面設置的第2開口孔和第2截止構件,從而確保了更大的輸出面積,可以提高送風量。
由于送風裝置的風扇罩和遮蔽部件形成不同的組合,因此可以方便地制造出向各種不同的空氣輸出方向的送風裝置。
圖1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風扇罩和遮蔽部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1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1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2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2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3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3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4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4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12為已有的空調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3為已有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50電機52送風風扇54孔板56風扇罩58開口孔 59截止部件60遮蔽部件70機殼70a空氣吸氣口 70b排氣口74送風裝置72熱交換器96a蒸發(fā)器 96b冷凝器98壓縮機 132導流結構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風扇罩和遮蔽部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包括電機50、送風風扇52、孔板54、風扇罩56和遮蔽部件60;所述的送風風扇52與電機50的機軸相連接,用來強制吸入和排出室內空氣;所述的孔板54設置在送風風扇52的背面,用來吸入空氣;所述的風扇罩56與孔板54的前面相結合,其內部形成有容納送風風扇54的空間;所述的遮蔽部件60用來遮蔽形成在風扇罩56的某一側面上的開口孔58。
所述的電機50設置在孔板54的后面,并由電機安裝部51固定;所述的送風風扇54與電機54相連接,可在電機54的驅動下旋轉。
為了使流經(jīng)熱交換器并除濕后的空氣流入孔板54和風扇罩56的內部空間,所述的孔板54上形成有吸入孔54a,并在與風扇罩56相對的面上設置有可以與風扇罩56相結合的螺旋型導向結構(圖中未示出)。
所述的風扇罩56的正面的左上端和右下端分別設置有一個截止部件59;并設置有用來將空氣導向與截止部件59對應的開口孔58的側壁57a;所述的風扇罩56緊貼在孔板54的螺旋型導向結構上之后,為了將室內空氣輸出到外部,風扇罩56的兩側面上分別形成有開口孔58。
所述的遮蔽部件60安裝在所述的開口孔58的一側,其遮蔽開口孔58時,使空氣輸出方向根據(jù)使用者的需要,形成可以向一側、兩側和/或上側輸出空氣的送風裝置結構。
就是說,通過所述的遮蔽部件60的拆裝,即可利用一個風扇罩56提供一個向一側、兩側和/或上側輸出空氣的送風裝置。
實施例1圖4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1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1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如圖4和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空調器(一側—窗式)包括機殼70、壓縮機72、冷凝器74、蒸發(fā)器76、導管78、送風裝置80和導流結構82;所述的機殼70上形成有吸氣口70a和排氣口70b;所述的壓縮機72設置在機殼70的內部;所述的冷凝器74設置在機殼70內部空間的后部,向室外側排出冷凝水;所述的蒸發(fā)器76設置在機殼70內部空間的前部,吸收被吸入空氣中的熱量,使其變成冷氣;所述的導管78將壓縮機72、冷凝器74和蒸發(fā)器76相連通;所述的送風裝置80將蒸發(fā)器76周圍的空氣吸入至室內側,并向室內排出,將冷凝器74周圍的空氣排向室外;所述的導流結構82設置在送風裝置80的外側面上,形成冷凝器74周圍的冷氣排向室內的通道,其一側末端分別設置有排氣口。
為了向室內側輸出蒸發(fā)器76周圍的空氣,所述的送風裝置80包括電機84、室內送風風扇86a、室外送風風扇86b、孔板88和風扇罩90;所述的電機84設置在機殼70內部;所述的室內、室外送風風扇86a、86b分別設置在電機84的兩側;所述的的孔板88設置在送風風扇86的前方,孔板88形成有用來引導室內空氣的孔;所述的風扇罩90與孔板88的背面相結合,其內部形成有容納送風風扇86的空間,風扇罩90上安裝有用來遮蔽送風風扇86兩側形成的開口孔83中的一側的遮蔽部件92。
圖5所示的送風裝置80與圖3所示的送風裝置的形狀相同,插入到所述的風扇罩90中,即可過程向所需方向輸出空氣的送風裝置80。
下面對本實施例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工作過程加以說明空調器被啟動后,通過機殼70上的吸氣口70a吸入室內空氣,冷凝器74周圍的空氣被加熱的同時蒸發(fā)器76周圍的空氣被冷卻,為了將冷凝器74周圍被加熱的空氣和蒸發(fā)器76周圍被冷卻的空氣分別輸出到室外和室內,所述的電機84開始旋轉;電機84帶動送風風扇86也開始旋轉,從而將冷凝器74周圍被加熱的空氣輸出到室外,同時通過孔板88的吸入孔吸入室內空氣;與此同時,蒸發(fā)器76周圍被冷卻的空氣則在形成在風扇罩90一側的開口孔83的引導下,流經(jīng)導流結構82之后,通過排氣口70b輸出到室內。
實施例2
圖6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2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2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如圖6和圖7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空調器(兩側—窗式)包括機殼100、壓縮機102、冷凝器104、蒸發(fā)器106、導管108、送風裝置110和導流結構112;所述的機殼100上形成有吸氣口100a和排氣100b;所述的壓縮機102設置在機殼100的內部;所述的的冷凝器104設置在機殼100內部空間的后部,向室外側排出冷凝水;所述的蒸發(fā)器106設置在機殼100內部空間的前部,吸收被吸入的空氣中的熱量,將其變成冷氣;所述的的導管108將壓縮機102、冷凝器104和蒸發(fā)器106相連通;所述的送風裝置110將蒸發(fā)器106周圍的空氣吸入至室內側,并向室內側輸出;同時將冷凝器104周圍的空氣輸出到室外;所述的導流結構112設置在送風裝置110的外側面上,形成將冷凝器104周圍的冷氣輸出到室內的輸出通道。
為了向室內側輸出蒸發(fā)器106周圍的空氣,所述的送風裝置110包括電機114、電機114、室內送風風扇116a、室外送風風扇116b、孔板118和風扇罩120;所述的電機114設置在機殼100內部;所述的室內、室外送風風扇116a、116b分別設置在電機114的兩側;所述的孔板118設置在送風風扇106的前方,孔板118上形成有用來引導室內空氣的孔;所述的風扇罩120與孔板118的背面相結合,其內部形成有容納送風風扇86的空間。
圖7所示的送風裝置110與圖3所示的送風裝置的形狀相同,提供在沒有設置遮蔽部件的狀態(tài)下,可以向兩側輸出空氣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
所述的壓縮機102將產(chǎn)生的高溫高壓氣態(tài)冷媒輸送給冷凝器104,所述的冷凝器104使高溫高壓氣態(tài)冷媒冷凝為高溫高壓液態(tài)冷媒,并利用毛細管108a對高溫高壓液態(tài)冷媒進行膨脹減壓,所述的蒸發(fā)器106使經(jīng)過毛細管108a減壓的冷媒與周圍空氣進行熱交換,使其變成低溫低壓氣態(tài)冷媒。
所述的冷凝器104在冷凝高溫高壓氣態(tài)冷媒的過程中,向冷凝器104周圍釋放熱量,而蒸發(fā)器106將冷媒變成低溫低壓狀態(tài)時,向蒸發(fā)器106周圍釋放冷氣;所述的電機114帶動室內、室外送風風扇116a、116b分別將冷凝器104和蒸發(fā)器106周圍的空氣輸出到機殼100外部。
下面對本實施例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工作過程加以說明空調器被啟動后,冷凝器104周圍的空氣被加熱,同時蒸發(fā)器106周圍的空氣被冷卻;為了將上述被加熱的空氣和被冷卻的空氣分別輸出到室外和室內,電機114開始運行,電機114帶動送風風扇106也開始旋轉,將冷凝器104周圍的被加熱的空氣輸出到室外側,同時通過孔板108的吸入孔吸入室內空氣,被吸入的室內空氣由設置在風扇罩120兩側的輸出孔120a引導,流經(jīng)導流結構1122之后,通過機殼100兩側的排氣口100b輸出到室內。
實施例3圖8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3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3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如圖8和圖9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空調器(上面—臺式)包括機殼130、熱交換器132和送風裝置150;所述的機殼130上形成有吸氣口130a和排氣口130b;所述的熱交換器132設置在機殼100內部空間的后部,與所吸入的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所示的送風裝置150向空調器內部吸入室內空氣,并將熱交換器104周圍的冷空氣輸出到室內。
所述的送風裝置150包括電機140、送風風扇142、孔板144、遮蔽部件146和風扇罩148;所述的送風風扇142與電機140的機軸相連接;所述的孔板144設置在送風風扇142的背面,旋轉時吸入空氣;所述的風扇罩148與孔板144的前面板相結合,內部形成有容納送風風扇144的空間;所述的遮蔽部件146封堵在送風風扇144的周圍,其下部形成有開口孔148a。
圖9所示的送風裝置與圖3所示的送風裝置的形狀相同,是一種將圖3所示的送風裝置的一側封閉形成的新型的可以向上輸出空氣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
下面對本實施例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工作過程加以說明首先,送風裝置150啟動后,室內空氣通過機殼130上的吸氣130a流入機殼130,流經(jīng)熱交換器132進行熱交換器之后,向機殼130內部空間的上部流動。
在此過程中,經(jīng)過熱交換后的室內空氣通過孔板144,并在設置在孔板144前面的送風風扇142的作用下,通過上面開放而下側利用遮蔽部件146封閉的風扇罩148從上面輸出。
如上所述,只需簡單地利用一下遮蔽部件86,即可從上面排氣口130b輸出冷氣或者熱氣,對用戶所希望的地方進行有效地致冷/致熱。
實施例4圖10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4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發(fā)明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實施例4的送風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如圖10和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空調器(兩側—除濕器)包括機殼160、底盤161、送風裝置162、熱交換器168、壓縮機170、排水托盤172、冷凝水收集桶174、擋板176和前面板178;所述的機殼160的前面和底面分別開口,后面板上形成有吸氣口160a;所述的底盤161設置在機殼160本體的底部;所述的送風裝置162設置在機殼160內部空間的上部,用來使室內空氣強制循環(huán),并將其引導至外部;所述的熱交換器168設置在送風裝置162與空氣吸氣160a之間,包括蒸發(fā)器164和冷凝器166,用來對室內空氣進行除濕;所述的壓縮機170用來壓縮冷媒,并使其在蒸發(fā)器164和冷凝器166內循環(huán);所述的排水托盤172設置在熱交換器168的下面,用來收集從熱交換器168上滴落的冷凝水;所述的冷凝水收集桶174用來收集從排水托盤172上流下來的冷凝水;所述的擋板176將機殼170內部空間的下部分隔為壓縮機170安裝區(qū)域和冷凝水收集桶174容納區(qū)域;所述的前面板178與機殼160的正面相結合,其側面形成有排氣口(圖中未示出),正面上部設置有控制部178a。
所述的送風裝置162包括電機180、送風風扇182、孔板184和風扇罩190;所述的送風風扇182與電機180的機軸相連接;所述的孔板184設置在送風風扇182與熱交換器168之間,用來吸入空氣;所述的風扇罩190與孔板184的前面板相結合,其內部形成有用來容納送風風扇182的空間,兩側面分別形成有可以輸出空氣的輸出孔190a。
圖11所示的送風裝置162與圖3所示的送風裝置的形狀相同,提供一種在沒有設置遮蔽部件的狀態(tài)下,可以向兩側輸出空氣的除濕器送風裝置。
下面對本實施例空調器的送風裝置的工作過程加以說明使用者通過控制器178a啟動除濕器時,送風風扇182開始旋轉,室內空氣流入除濕器,同時壓縮機170啟動,為了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使冷媒在壓縮機170、冷凝器164、毛細管(圖中未示出)和蒸發(fā)器166之間循環(huán)。
被吸入到除濕器內部的室內空氣流經(jīng)蒸發(fā)器166時,與蒸發(fā)器166內的冷媒進行熱交換,使蒸發(fā)器166內的冷媒蒸發(fā)。
經(jīng)過熱交換被除濕后的室內空氣流經(jīng)孔板184,并在風扇罩190內的送風風扇182的作用下,經(jīng)過形成在風扇罩190側面的空氣輸出孔190a,被引導至與輸出孔190a對應的前面板178的側面上部,并通過前面板178的兩側面上部形成的排氣口向外輸出。
權利要求
1.一種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機(50)、送風風扇(52)、孔板(54)、風扇罩(56)和遮蔽部件(60);所述的送風風扇(52)與電機(50)的機軸相連接,用來強制吸入和排出室內空氣;所述的孔板(54)設置在送風風扇(52)的背面,用來吸入空氣;所述的風扇罩(56)與孔板(54)的前面相結合,其內部形成有容納送風風扇(54)的空間;風扇罩(56)的某一側面上形成有第1開口孔和第1截止部件,并在與所述的第1開口孔和第1截止部件的相對的側面上設置有第2開口孔和第2截止部件;所述的遮蔽部件(60)用來遮蔽形成在風扇罩(56)的某一側面上的開口孔。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風扇罩(56)包括某一側面上的第1開口孔和第1截止構件以及以送風風扇為中心轉動180度,在相對的側面設置的第2開口孔和第2截止構件。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遮蔽部件(60)遮蔽形成在風扇罩(56)的某一側面上的開口孔(58)。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風扇罩(56)利用遮蔽部件(60)可以形成從一側輸出空氣的結構。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風扇罩(56)利用遮蔽部件(60)可以形成從兩側輸出空氣的結構。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風扇罩(56)利用遮蔽部件(60)可以形成從上面輸出空氣的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空調器的送風裝置,包括電機、送風風扇、孔板、風扇罩和遮蔽部件;所述的送風風扇與電機的機軸相連接;所述的孔板設置在送風風扇的背面;所述的風扇罩與孔板的前面相結合,其內部形成有容納送風風扇的空間;風扇罩的某一側面上形成有第1開口孔和第1截止部件,并在與所述的第1開口孔和第1截止部件的相對的側面上設置有第2開口孔和第2截止部件;所述的遮蔽部件用來遮蔽形成在風扇罩的某一側面上的開口孔。有益效果是可以提高送風量;風扇罩和遮蔽部件形成不同組合,可以方便地制造出向各種不同的空氣輸出方向的送風裝置。
文檔編號F24F1/02GK1888611SQ20051001423
公開日2007年1月3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6月30日
發(fā)明者張鎮(zhèn)赫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