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五輪電動汽車,主要是以現有的四個輪子的電動汽車上,又在其后尾部底盤架的正中間位置,增加了一個可直接驅動行駛的動力輪做支撐的電動汽車,其結構簡單,即新穎又實用,是一創(chuàng)新科技。
背景技術:
目前的電動汽車,存在著速度不快,續(xù)航里程短等問題;要發(fā)展電動汽車新技術,還在于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探索發(fā)展,很多技術還需要改進和創(chuàng)新。
技術實現要素:
現有技術中的電動汽車,存在著速度不快,續(xù)航里程短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將通過下述技術方案進行解決:
一種五輪電動汽車,主要包括:車體底盤架、車頭儲備箱、總控制器、電源線、蓄電池組、充電控制器、方向盤、左前方向輪、右前方向輪、左后輔助輪、右后輔助輪、電動機定子軸、電動機外轉子輪轂、加寬輪胎等結構部件組成。
作為優(yōu)選,左前方向輪和右前方向輪支撐起車體的前部,而所述電動機定子軸與電動機外轉子輪轂和包裹在其外部的加寬輪胎形成一個整體部分,作為驅動輪,把電動機定子軸的兩端固定安裝在車體底盤架的后尾部正中間位置,并支撐起整個車體的后尾部,再通過蓄電池組、電源線、總控制器提供電力,供給電動機,從而驅動汽車行駛。
作為優(yōu)選,左后輔助輪和右后輔助輪分別吊裝在車體底盤架尾部的兩側,在平路上,左后輔助輪和右后輔助輪是不接觸地面的,只有在車輛轉彎時或路面不平時,有一側輪子觸地,起到輔助平衡作用。
作為優(yōu)選,所述驅動輪的輪轂,是大于兩個前方向輪和兩個后輔助輪的輪轂1至2倍,這樣經過直接驅動,不僅可以提高行駛速度,而且還大大提高了電動機的效率。
作為優(yōu)選,把五輪電動汽車的車頭部分,設計為扁圓錐形,不留進氣道,內部作為儲備箱使用,這樣在汽車行駛時,減少了氣動阻力,并可節(jié)省車載電力,繼而增加了續(xù)航里程。
本發(fā)明采用以上這種創(chuàng)新技術,具有顯著的實用效果,提高了行駛速度,增加了續(xù)航里程;其結構合理簡單,操作使用簡便,制作成本低廉,并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本發(fā)明的車體底盤結構示意圖。
圖2:本發(fā)明的后尾部結構示意圖。
圖3: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至圖3與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詳細描述:
實施例1:
本發(fā)明是一種五輪電動汽車,主要包括:車體底盤架1、車頭儲備箱14、總控制器2、電源線4、充電控制器10、蓄電池組11、方向盤12、左前方向輪13、右前方向輪3,左后輔助輪9、右后輔助輪5、電動機定子軸6、電動機外轉子輪轂7、加寬輪胎8組成;如圖1所示,整個車體底盤架1是由左前方向輪13、右前方向輪3和電動機外轉子輪轂7外圍包裹著加寬輪胎8而支撐,電動機外轉子輪轂7連接著電動機定子軸6,電動機定子軸6的兩端固定安裝在車體底盤架1的后尾部正中間位置,并保持后尾部平衡,左后輔助輪9和右后輔助輪5分別吊裝在車體底盤架1尾部的兩側;其中,電動機定子軸6與電動機外轉子輪轂7和包裹在其外部的加寬輪胎8形成一個整體部分,并作為驅動輪,再由總控制器2連接充電控制器10、蓄電池組11、和電源線4以提供電力,從而驅動五輪電動汽車行駛。
實施例2:
本發(fā)明如圖2所示,所述五輪電動汽車的驅動部件:電動機定子軸6、電動機外轉子輪轂7和加寬輪胎8,可根據輸入電功率的加大,而進行其驅動部件的加大,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行駛速度,而且還大大提高電動機的效率。
實施例3
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車頭儲備箱14,設計為扁圓錐形,不留進氣道,內部作為儲備箱使用,這樣在汽車行駛時,減少了氣動阻力,并可節(jié)省車載電力,繼而增加了續(xù)航里程。
總之,以上所述為本發(fā)明的三種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申請范圍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