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油壓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967406閱讀:24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油壓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可以運用在各種產(chǎn)業(yè)結構上的新式油壓避震器,特別是指一種適合使用在車輛、器械結構上的全新輔助緩沖結構,本發(fā)明是運用一控制座、避震座、作動組件及避震彈簧等構件,該控制座設有控制軸,該控制軸由使用者控制的鋼索帶動,該避震座設有油壓缸徑。該油壓缸徑兩端設有防漏件,該作動組件設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避震彈簧提供避震器各組件之間的避震彈力,該作動組件的活塞組設有活塞及軸桿,該活塞設有單向閥,且該活塞外徑設有油封,容設在該油壓缸徑中密合作動,該軸桿兩端穿出該油壓缸徑的防漏件,讓該油壓缸徑內(nèi)形成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該液壓油在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之間流動,該軸桿內(nèi)部呈孔徑,其內(nèi)外徑間設有第一引流孔、第二引流孔、第三引流孔,且在該軸桿的孔徑中設有啟閉閥口、主油道。該控制閥桿穿設在該軸桿的孔徑中,其一側外徑設有第一擋部、第二擋部和啟閉閥,且在該側內(nèi)部設有導油道,另在該導油道和外徑之間設有第一導油孔和第二導油孔,該控制閥桿另一側端和該控制座的控制軸相抵靠作動。當使用者將該鋼索定位在緩沖阻力小的刻度時,該油壓避震器受力下壓作動,該油壓缸徑內(nèi)第一油室的液壓油受該活塞組位移推擠流動經(jīng)由該軸桿的第三引流孔、啟閉閥口、主油道、第二引流孔、及該活塞的單向環(huán)油道、單向閥孔(推動閥件離開單向閥孔的封閉面呈開放狀態(tài))流向該油壓缸徑的第二油室,同時也經(jīng)由控制閥桿的第二導油孔、導油道、第一導油孔經(jīng)該軸桿的第一引流孔流向第二油室,因此該油壓避震器下壓時該液壓油的流動阻力小,僅藉該避震彈簧的彈性力提供下壓的阻力,當該油壓避震器由該避震彈簧的彈性力帶動向上作動,該油壓缸徑內(nèi)第二油室的液壓油受該活塞組的位移推擠流動,該活塞的單向閥其閥件即受液壓油流動壓力和該閥件的彈性力靠向單向閥孔的封閉面而關閉單向閥孔,該第二油室的液壓油僅能從該活塞組軸桿的第一引流孔經(jīng)該控制閥桿的第一導油孔、導油道、第二導油孔、經(jīng)該軸桿的主油道、啟閉閥口及第三引流孔流向該油壓缸徑的第一油室,此時液壓油流動的阻力增大,而讓該避震器有緩沖的功能。當使用者依路況要增大緩沖的阻力將該鋼索定位在緩沖阻力大的刻度時,該鋼索帶動該控制軸控制該控制閥桿位移作動,該控制閥桿一側外徑的第一擋部阻隔該軸桿的第一引流孔時該第一引流孔的開口變小,該液壓油流動的阻力會更增大,該油壓避震器的上升緩沖力量會更大,此時該避震器可適用在較顛簸路況,如果路況更顛簸,使用者欲再增大向上作動緩沖阻力及增大向下作動下壓阻力時,使用者再推動鋼索將該鋼索定位在緩沖阻力更大的刻度時該控制軸控制該控制閥桿增大位移長度,此時該控制閥桿的第二擋部阻隔該軸桿的主油道,讓該主油道的流動空間變小,讓該液壓油從第一油室流向第二油室,或從第二油室流向第一油室,其流動的阻力均會更增大,讓該避震器向下作動下壓阻力及向上作動的緩沖阻力更增大,讓使用者可騎乘在更大顛簸路況。如果在上坡路況或下坡路況時,使用者欲關閉該避震功能將該鋼索定位在關閉的刻度,該控制軸控制該控制閥桿再增大位移長度,此時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即抵靠該軸桿的啟閉閥口而關閉主油道,讓液壓油無法流動而關閉該避震器的避震作動,而讓使用者在上、下坡路況時能省力、安全。如果在平順的路況,使用者可拉動鋼索定位在其適合的開啟刻度上,此時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即開啟主油道讓該油壓避震器恢復避震作動功能;故本發(fā)明是一種可在車輛行進中,使用者可依路況隨時調(diào)整緩沖力量的大小及開啟和關閉避震作動功能的全新產(chǎn)品。
背景技術
目前一般市面上常見的車輛避震器結構都是利用內(nèi)部彈簧配合筒形本體及其它組件進行相對吸震作動,以下舉出一種具有避震座、避震軸及避震彈簧的常見車輛避震器,現(xiàn)有的避震器是以避震座樞設在車輪軸、以避震軸樞設在車體,而避震彈簧則在避震座、避震軸之間產(chǎn)生伸縮緩沖效果,而其避震座的內(nèi)徑是作為油壓缸徑,其具有一活塞軸,其活塞軸在其避震座的內(nèi)徑中作動;此種現(xiàn)有的避震器結構早已運用在各式器械、車輛的緩沖避震設備上,但是,其結構仍在使用時產(chǎn)生下述的問題其一,現(xiàn)有避震器僅具有避震緩沖效果無鎖死功能,因此當車輛的騎乘者在上坡路況時,會因避震器的作動而增加行進阻力,因避震器的上下作動會吸收騎乘者踏動前進的力道而讓使用者在上坡路況騎乘時須更費力。
其二,現(xiàn)有避震器僅具有避震緩沖效果無鎖死功能,因此當車輛的騎乘者在下坡路況時,會因避震器的作動而改變前傾的角度,當前避震器往下作動時,車輛前傾的角度會變大,此時極易發(fā)生前傾翻車的危險。
其三,現(xiàn)有避震器其避震緩沖效果,是藉一調(diào)整螺絲旋動調(diào)整其緩沖力量的大小,但是需在車輛靜止中使用者下車進行調(diào)整,因此無法依適合路況隨時調(diào)整其緩沖阻力大小,而造成使用者不便。
由于一般現(xiàn)有車輛、器械避震器皆具有如上的問題,因此,如今的研發(fā)方向也已朝向可在車輛行進中使用者可依路況隨時調(diào)整緩沖力量的大小及開啟、關閉避震作動功能等要求前進,而以上目標也是本發(fā)明人研發(fā)本發(fā)明結構的動機。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主要是運用控制座、避震座、作動組件及避震彈簧進行油壓避震相對作動,且運用受使用者控制的鋼索帶動該控制座的控制軸作動及運用該避震座所設的油壓缸徑及作動組件的活塞組和控制閥桿等構件,并以該控制軸控制該控制閥桿位移作動,讓使用者可在車輛行進中進行調(diào)整該避震器的緩沖力量大小及開啟和關閉該避震器的作動功能,上述特征技術可達成的幾項目的如下本發(fā)明的第一目的,是一種可讓使用者于車輛行進中可依路況進行調(diào)整該避震器的緩沖力量的大小,當騎乘在較平順路況時,使用者可將該鋼索定位在緩沖阻力小的刻度,當騎乘在較顛簸路況時,使用者可將該鋼索定位在緩沖阻力較大的刻度,以避免避震器因向上回彈作動的力量太大而感覺不適,當騎乘在更顛簸路況時,使用者可將該鋼索定位在上下緩沖力量均更大的刻度上,讓該避震器向下作動時,該避震彈簧的彈性力加上該液壓油的流動阻力,讓該避震器能承受更大的受壓力量。當該避震器向上回彈作動時,因液壓油流動的阻力再增大而減少車輛晃動,讓騎乘者可安全適應在大顛簸的路況上。
本發(fā)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種油壓式且可在車輛行進中進行開啟和關閉避震功能的避震器,當車輛的使用者騎乘在上坡路段時可將該鋼索定位在關閉避震作動的刻度將避震器作動鎖死,以避免避震器的作動,增加阻力,當騎乘在平順路段時,將避震器開啟使其恢復避震功能,讓騎乘者享受避震的舒適,而騎乘在下坡路段時將前避震器的控制鋼索定位在關閉避震作動的刻度,鎖死前避震器,以避免前避震器向下作動而增大前傾角度,避免車輛前傾摔跌的現(xiàn)象發(fā)生。
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油壓避震器,其是由控制座、作動組件、避震座及避震彈簧等構件共同組成,該避震彈簧對應提供各組件之間的避震彈力,其改良在于該控制座具有控制軸,該控制軸受控而產(chǎn)生動作;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運用活塞及軸桿容設在該避震座內(nèi),該活塞及軸桿讓液壓油受控流動,而該控制閥桿設于軸桿內(nèi),該控制閥桿被該控制座的控制軸動作帶動,在該作動組件的活塞組設有引流孔,而該控制閥桿則對應該引流孔設有擋部,運用控制閥桿的擋部位置調(diào)整該引流孔的流量,另該軸桿與該控制閥桿的相對動作產(chǎn)生一啟閉閥,并且該控制閥桿的位移讓啟閉閥對應啟閉;藉此,讓避震器能依路況隨時調(diào)整緩沖力量的大小及開啟和關閉避震功能。
該控制座設有控制軸,該避震座設有油壓缸徑,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運用活塞及軸桿容設在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作動,該活塞組的軸桿內(nèi)部孔徑與外徑間設有引流孔,并在該活塞組軸桿的孔徑中設有啟閉閥口,而該控制閥桿容設在該活塞組軸桿的孔徑中,且該控制閥桿受該控制座的控制軸控制作動,該控制閥桿外徑設有擋部和啟閉閥,藉該控制閥桿的擋部改變該活塞組軸桿引流孔的開口大小,進而調(diào)整改變該油壓避震器緩沖的力量,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抵靠在該活塞組軸桿的啟閉閥口時關閉啟閉閥,且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離開該活塞組軸桿的啟閉閥口時則開啟該啟閉閥。
該控制座設有控制軸,該避震座設有油壓缸徑,該油壓缸徑兩端設有防漏件,該作動組件的活塞組設有活塞、單向閥及軸桿,且其容設在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內(nèi)作動,該活塞組軸桿外徑兩端穿設在該油壓缸徑兩端的防漏件中,讓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內(nèi)形成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且液壓油配合該活塞組軸桿的引流孔、啟閉閥口而在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之間流動,另該控制閥桿容設在該活塞組的軸桿孔徑中受該控制座的控制軸控制。
該控制座的控制軸受控旋動,且在該控制軸外徑設有偏心抵部,運用該控制軸的偏心抵部抵推控制該作動組件的控制閥桿作動。
該控制座的座體中設有位移螺孔,該控制座的控制軸設有長槽溝,而該作動組件的控制閥桿一側外徑設有位移螺紋,該位移螺紋和該控制座座體的位移螺孔相配合,在該位移螺紋一側裝設一軸梢,該控制座的控制軸的長槽溝帶動該軸梢旋動而帶動該控制閥桿旋動,藉由該控制閥桿的位移螺紋在該控制座座體的位移螺孔中旋動,使該控制閥桿產(chǎn)生位移作動。
該控制座的控制軸一側設有斜齒輪,而在該作動組件活塞組的軸桿一側內(nèi)部固設有環(huán)螺件及容設軸套,該環(huán)螺件內(nèi)部設有位移螺孔、該軸套一端設有斜齒輪,在該軸套內(nèi)部設有傳動面,且該作動組件的控制閥桿一側外徑設有位移螺紋及傳動面,運用該控制座的控制軸的斜齒輪帶動該軸套的斜齒輪旋動,而該軸套內(nèi)部的傳動面即帶動該作動組件控制閥桿一側的傳動面,藉此讓該作動組件控制閥桿的位移螺紋在該環(huán)螺件的位移螺孔之中旋動,且令該控制閥桿隨位移螺紋產(chǎn)生位移作動。
該控制座的控制軸旁配設有一旋轉鈕,該控制座的旋轉鈕具有第一轉盤、第二轉盤、定位塊等構件,該第一轉盤內(nèi)徑兩側制設平面,外部制設定位弧槽,而該第二轉盤內(nèi)徑兩側制設平面,該定位塊則裝設在該第一轉盤和第二轉盤之間;該控制座的控制軸于一側端制設螺孔,該控制軸在對應螺孔的外徑兩側制設平面;該旋轉鈕第一轉盤內(nèi)徑中的平面及第二轉盤內(nèi)徑中的平面和該控制軸螺孔外徑的平面相配合。
該控制座設有控制軸,該避震座設有油壓缸徑,該油壓缸徑兩端設有防漏件,該作動組件設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及軸桿容設在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作動,該活塞組的軸桿外徑兩端穿設在該油壓缸徑兩端的防漏件中,讓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內(nèi)形成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且液壓油在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之間流動,該活塞組的活塞一側設有單向閥,該單向閥設有單向閥孔和閥件,該活塞內(nèi)部設有內(nèi)徑,且該活塞內(nèi)徑配合油封密合裝設在該軸桿的外徑上,該軸桿內(nèi)部設有孔徑;該軸桿在內(nèi)外徑之間制設第一引流孔、第二引流孔、第三引流孔,而軸桿孔徑中制設主油道、啟閉閥口,該控制閥桿外徑穿設在該軸桿的孔徑中,該控制閥桿的外徑制設第一擋部、第二擋部及啟閉閥,該控制閥桿的內(nèi)部制設導油道,該控制閥桿在外徑和該導油道之間制設第一導油孔,該控制閥桿的第一導油孔對應該軸桿的第一引流孔,該控制閥桿在該第一導油孔旁制設第一擋部,該第一擋部對應該軸桿的第一引流孔,該控制閥桿在該第一擋部旁在外徑和該導油道之間制設第二導油孔,該控制閥桿在該第二導油孔旁的外徑制設第二擋部,該控制閥桿外徑的第二擋部對應該軸桿孔徑的主油道,該控制閥桿在該第二擋部旁在外徑設有啟閉閥,該啟閉閥對應該軸桿孔徑中的啟閉閥口,該控制閥桿外徑的第一擋部改變該軸桿第一引流孔的開口大小而改變該油壓避震器的緩沖力量的大小,該控制閥桿外徑的第二擋部改變該軸桿主油道的流量空間,而改變該液壓油從第一油室流向第二油室,或從第二油室流向第一油室的流動阻力,該控制閥桿外徑的啟閉閥抵靠該活塞組軸桿的啟閉閥口即關閉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作動,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離開該活塞組軸桿的啟閉閥口即開啟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作動;該避震彈簧提供各組件之間的避震彈力。
該控制座的座體設有補油組,該補油組具有補油道、補油缸徑、補油彈簧、補油塞、補油單向閥等構件,該補油缸徑和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相連通,該補油彈簧在該補油缸徑中抵推該補油塞將液壓油抵推補充至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該補油單向閥設在該補油缸徑和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之間,該補油單向閥控制液壓油只能從補油組的補油缸徑中流入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該避震座油壓缸徑中的液壓油不能流入補油組的補油缸徑中。
該補油組于該補油缸徑的內(nèi)外徑之間制設有螺孔,該螺孔中裝設透視窗,該透視窗是作為檢視該補油缸徑內(nèi)液壓油的容量。
該控制座座體中設有存放孔,該存放孔容置一調(diào)整工具,該座體設有彈簧擋緣,該避震座本體外徑制設外螺紋,其外徑一側制設扣合槽,該扣合槽中裝設扣件;一移動環(huán)內(nèi)部設有內(nèi)螺紋螺設在該避震座本體的外螺紋上,其一側端制設彈簧擋緣,該避震彈簧一端抵頂該控制座座體的彈簧擋緣,另一端抵頂該移動環(huán)的彈簧擋緣,該移動環(huán)外徑設有卡部;一旋轉環(huán)裝設在該移動環(huán)外部,該旋轉環(huán)內(nèi)部一側設有卡合部,該卡合部和該移動環(huán)外徑的卡部相卡合帶動,該旋轉環(huán)內(nèi)部另一側制設內(nèi)螺紋,該旋轉環(huán)在內(nèi)部的卡合部和內(nèi)螺紋之間設有定位面,該旋轉環(huán)內(nèi)螺紋中固設一環(huán)螺帽,該環(huán)螺帽一側的端面和該旋轉環(huán)的定位面受該避震座本體中裝設的扣件定位,限制該旋轉環(huán)在該避震座本體的外徑上只能旋動不能位移,藉該旋轉環(huán)的旋動,其內(nèi)部的卡合部帶動該移動環(huán)外徑的卡部,同時帶動該移動環(huán)在該避震座本體的外徑上進行位移而調(diào)整改變該避震彈簧的彈性力。
該避震座的內(nèi)部設有補油組,該補油組具有補油道、補油缸徑、補油彈簧、補油塞、補油單向閥等構件,該補油缸徑和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相連通,該補油彈簧在該補油缸徑中抵推該補油塞將液壓油抵推補充至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該補油單向閥設在該補油缸徑和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之間,該補油單向閥控制液壓油只能從補油組的補油缸徑中流入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該避震座油壓缸徑中的液壓油不能流入補油組的補油缸徑中。
該避震座內(nèi)設有油壓缸件,該油壓缸件內(nèi)部設有油壓缸徑,在該油壓缸徑兩端設有防漏件,該作動組件的活塞組容設在該油壓缸徑中作動,該活塞組的軸桿外徑兩端穿設在該油壓缸徑兩端所設的防漏件中。
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和軸桿,該軸桿內(nèi)部設有孔徑,而該軸桿的孔徑中設有啟閉閥口,該控制閥桿一側的外徑設有啟閉閥,對應該啟閉閥裝設有油封,且該控制閥桿啟閉閥的油封抵靠該軸桿的啟閉閥口即關閉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作動。
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和軸桿,該軸桿內(nèi)部設有孔徑,該軸桿的孔徑中設有啟閉閥口,該控制閥桿一側的外徑設有啟閉閥,該啟閉閥設有斜面,且該斜面抵靠該軸桿的啟閉閥口即關閉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作動。
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和軸桿,該軸桿內(nèi)部設有孔徑,該軸桿的孔徑中設有啟閉閥口,該軸桿的啟閉閥口裝設有油封,該控制閥桿一側的外徑設有啟閉閥,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抵靠該軸桿啟閉閥口的油封即關閉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作動。
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和軸桿,該活塞內(nèi)部設有內(nèi)徑,該軸桿的外徑設有二扣合槽,該二扣合槽中裝設扣件,該活塞的內(nèi)徑配合油封密合穿設在該軸桿的外徑上,該活塞被該扣件限制定位在該軸桿的二扣合槽之間。
該避震座于內(nèi)部設有第一油壓缸件、第二油壓缸件,該第一油壓缸件和第二油壓缸件內(nèi)部設有油壓缸徑,在該第一油壓缸件和該第二油壓缸件之間螺鎖間隔環(huán)套,該間隔環(huán)套內(nèi)徑裝設油封;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控制閥桿及防漏座等構件容設在該第一油壓缸件和第二油壓缸件的油壓缸徑中作動,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及軸桿,該軸桿一側端和該控制座相連接,該軸桿另一側穿設該間隔環(huán)套的內(nèi)徑和該防漏座相連接,該軸桿內(nèi)部呈孔徑,該軸桿在內(nèi)外徑之間設有引流孔,該控制閥桿穿設在該軸桿的孔徑中作動,該控制閥桿一側受該控制座控制軸控制作動,另一側端設有啟閉閥面,該控制閥桿的內(nèi)部設有引油道,該控制閥桿在外徑和該引油道之間設有引油孔,該控制閥桿的外徑在該引油孔旁且對應該軸桿的引流孔設有擋部,該控制閥桿的擋部改變該軸桿引流孔的開口大小而改變該油壓避震器的緩沖力量的大小,該防漏座內(nèi)部設有導油盲孔,在該導油盲孔內(nèi)設有啟閉閥,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面抵靠該防漏座的啟閉閥即關閉該油壓避震器的作動,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面離開該防漏座的啟閉閥即開啟該油壓避震器的作動。
該控制座的控制軸是受鋼索定位座控制鋼索帶動該控制軸作動,該鋼索定位座是由把手固定座、把手外蓋、把手定位座、帶動把手、固定螺栓等構件組成該把手固定座內(nèi)部制設定位六角孔;該把手外蓋內(nèi)部制設定位六角孔;該把手定位座制設有定位長孔,內(nèi)部制設定位六角孔;該帶動把手制設有定位盲孔,該定位盲孔中裝設定位彈簧和定位鋼珠,和該把手定位座的定位長孔配合定位,內(nèi)部制設支撐內(nèi)孔;該固定螺栓一側外徑制設定位六角棒,該定位六角棒和該把手固定座、把手外蓋、把手定位座其內(nèi)部的定位六角孔相配合固設,近中段外徑和該帶動把手的支撐內(nèi)孔相配合。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使用者在使用本發(fā)明提供的油壓避震器時在車輛行進中可依路況隨時調(diào)整緩沖力量的大小。
2.本發(fā)明提供的油壓式避震器是通過在車輛行進中進行開啟和關閉避震的功能依路況隨時調(diào)整緩沖力量的大小,以避免交通事故的發(fā)生。


圖式部份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結構分解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下壓作動大流量剖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下壓作動大流量放大剖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上升緩沖大流量剖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上升緩沖大流量放大剖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上升作動較小流量剖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上升作動較小流量放大剖視圖。
圖8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下壓作動更小流量剖視圖。
圖9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下壓作動更小流量放大剖視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避震關閉剖視圖。
圖1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避震關閉放大剖視圖。
圖12是第二實施例結構分解立體圖。
圖13是第二實施例剖視圖。
圖14是第二實施例放大剖視圖。
圖15是第二實施例下壓作動大流量剖視圖。
圖16是第二實施例下壓作動大流量放大剖視圖。
圖17是第二實施例上升緩沖大流量剖視圖。
圖18是第二實施例上升緩沖大流量放大剖視圖。
圖19是第二實施例上升緩沖小流量剖視圖。
圖20是第二實施例上升緩沖小流量放大剖視圖。
圖21是第二實施例下壓作動更小流量剖視圖。
圖22是第二實施例下壓作動更小流量放大剖視圖。
圖23是第二實施例避震關閉剖視圖。
圖24是第二實施例避震關閉放大剖視圖。
圖25是第三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26是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27是第四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28是第四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29是第五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30是第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1是第六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32是第六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3是第七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34是第七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5是第八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36是第八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7是第九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38是第九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9是第十實施例分解立體圖。
圖40是第十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41是第十一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42是第十一實施例的上升小流量剖視圖。
圖43是第十一實施例的上升小流量放大剖視圖。
圖44是第十一實施例避震關閉剖視圖。
圖45是第十一實施例避震關閉放大剖視圖。
圖46是第十一實施例下壓作動大流量剖視圖。
圖47是第十一實施例下壓作動大流量放大剖視圖。
圖48是第十二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49是第十二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0是第十三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51是第十三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2是第十四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53是第十四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4是第十五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55是第十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6是第十六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57是第十六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8是第十七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59是第十七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60是第十八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61是第十八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62是第十九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63是第十九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64是第二十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65是第二十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66是第二十一實施例啟閉閥另一種結構放大剖視圖。
圖67是第二十二實施例啟閉閥另一種結構放大剖視圖。
圖68是第二十三實施例滑動組件披覆耐磨摩擦材質(zhì)的立體圖。
圖69是第二十四實施例活塞組一體成型的分解立體圖。
圖70是第二十四實施例活塞組一體成型的放大剖視圖。
圖71是第二十五實施例活塞組單向閥另一種結構的立體圖。
圖72是第二十五實施例活塞組單向閥另一種結構的放大剖視圖。
圖73是第二十六實施例鋼索定位座的立體分解圖。
圖74是第二十六實施例的組合剖視圖。
圖75是第二十六實施例的作動剖視圖。
圖號部份控制座A 避震座B作動組件C 避震彈簧D座體10 樞孔101護墊1011管件1012螺件1013樞桿1014螺孔102 內(nèi)擋緣1021環(huán)凹槽1022 油封1023彈簧擋緣103 控制孔104內(nèi)環(huán)溝1041 凹陷容座1042彈簧固定孔1043 定位螺孔1044定位螺柱1045扣件105
控制軸11 偏心抵部111環(huán)凹槽112油封113階緣114 螺孔115平面116旋轉鈕12 第一轉盤121內(nèi)徑1211 平面1212弧槽1213 彈簧固定孔1214第二轉盤122 內(nèi)徑1221平面1222 穿孔1223定位塊123螺孔1231固定螺絲124復位彈簧13 控制彈簧14套管15 內(nèi)螺紋151內(nèi)階緣152外螺紋153前叉支架16 環(huán)件17本體20 樞孔201護墊2011 管件2012螺件2013 樞桿2014外螺紋202油壓缸徑21 第一內(nèi)階緣211第一內(nèi)螺紋212階緣內(nèi)孔213第二內(nèi)螺紋214第二內(nèi)階緣215第一防漏件22 外螺紋221環(huán)凹槽222油封223內(nèi)徑224 環(huán)凹槽225油封2251 環(huán)凹槽226油封2261 環(huán)溝227摩擦環(huán)2271第二防漏件23 外螺紋231環(huán)凹槽232油封233環(huán)凸緣234環(huán)凹槽2341環(huán)溝2342 油封2343摩擦環(huán)2344 內(nèi)徑235環(huán)凹槽236油封2361環(huán)溝237 摩擦環(huán)2371調(diào)整環(huán)24 內(nèi)螺紋241彈簧擋緣242 第二防撞墊25第一防撞墊26活塞組30 活塞31
環(huán)凹槽311 油封3111環(huán)溝312 摩擦環(huán)3121內(nèi)徑313 環(huán)凹槽314油封3141 單向環(huán)油道315單向閥316 單向閥孔3161封閉面3162閥件3163軸桿32環(huán)凹槽321油封3211 扣合槽322扣合槽323 扣環(huán)324第一外螺紋325 階緣3251孔徑326 大內(nèi)徑部3261小內(nèi)徑部3262 啟閉閥口3263內(nèi)螺紋327 防漏螺絲328油封329控制閥桿40環(huán)凹槽41油封411第一引流孔C1 第二引流孔C2第三引流孔C3 主油道C4內(nèi)階緣C41 導油道C5穿孔C51 第一導油孔C6第一導油環(huán)C61 第一擋部C7第二導油環(huán)C8 第二導油孔C9第二擋部C10 環(huán)凹槽C11油封C12 啟閉閥C13導油間隙C14外螺紋E11 環(huán)凸緣E111環(huán)凹槽E112油封E113穿孔E12 螺孔E121內(nèi)孔E122 定位面E123油封E124螺套E13 位移螺孔E131定位螺孔E132階緣E14 大徑部E141環(huán)凹槽E1411 小徑部E142環(huán)凹槽E1421 油封E15油封E16 長槽溝E17中空孔徑E201 內(nèi)螺紋E21固定支架E22 外螺紋E221彈簧擋緣E222 長樞孔E223
扣合槽E23 扣件E24滑司E25 環(huán)凹槽E26環(huán)溝E27 摩擦環(huán)E271內(nèi)螺紋E28 內(nèi)階緣E281內(nèi)螺紋E29 內(nèi)階緣E291第二外螺紋E321油封E322防漏蓋E323內(nèi)螺紋E3231環(huán)溝E324 摩擦環(huán)E325彈簧擋緣E326位移螺紋E401 通孔E402軸梢E403補油組F2 補油道F21螺孔F211 補油單向閥F212油封F213 補油缸徑F22螺孔F221 透明螺絲F222油封F223 內(nèi)螺紋F23補油彈簧F24 補油塞F25螺蓋F26 外螺紋F261環(huán)凸緣F262油封F27外蓋G11 內(nèi)螺紋G12存放孔G13 調(diào)整工具G14扣合槽G21 外螺紋G22扣件G23 滑司G24移動環(huán)G25 彈簧擋緣G251卡部G252 旋轉環(huán)G26卡合部G261內(nèi)螺紋G262定位面G263盲孔G264環(huán)螺帽G27 內(nèi)徑G271內(nèi)階緣G272小內(nèi)徑端面G2721大內(nèi)徑端面G2722斜齒輪H12內(nèi)螺紋H33 內(nèi)階緣H34環(huán)螺件H35 位移螺孔H351軸套H36 斜齒輪H361六角孔H362傳動面H3621位移螺紋H41 六角棒H42傳動面H421鋼索蓋K50 鋼索孔K501復位彈簧K51 內(nèi)螺紋K52
錐形凹陷K53 通孔K54定位孔K55 墊件K56定位螺絲K57油壓缸件L20 油壓缸徑L21外螺紋L22 環(huán)螺帽L23第一油壓缸件M21 油壓缸徑M211第二油壓缸件M22 油壓缸徑M221環(huán)螺套M23 內(nèi)孔M231環(huán)凹槽M232油封M24 油封M25間隔環(huán)套M26 內(nèi)孔M261環(huán)凹槽M262 油封M27活塞組M30 活塞M31軸桿M32 扣合槽M321第一外螺紋M322 外階緣M323扣合槽M324 第二外螺紋M325引油槽溝M326引油間隙M327單向導油孔M328第一扣件M33 滑司M34油封M35 第二扣件M36油封M37 摩擦環(huán)M38控制閥桿M40 頂塞M41引油內(nèi)孔M411啟閉閥面M42引油道M43 內(nèi)擴孔M431第一引油孔M44 第一引油環(huán)M45第二引油環(huán)M46 第二引油孔M47防漏座M50 扣合槽M501環(huán)溝M502導油盲孔M503內(nèi)螺紋M504 環(huán)凹槽M505扣件M51 滑司M52油封M53 摩擦環(huán)M54油封M55補油組N2補油缸件N20補油道N23 補油缸徑N24內(nèi)螺紋N241 補油彈簧N25補油塞N26 油封N27螺蓋N28 補油單向閥N29控制孔P104 內(nèi)階緣P1041油封P12 外階緣P13
旋轉鈕P14 固定螺絲P15滑套Q16彈簧擋緣Q161中間套Q17固定件Q201 油壓缸件Q21內(nèi)螺紋Q211 底板Q22油封Q23第一防漏件Q24外螺紋Q241 第二防漏件Q25固定套管Q26連接件Q27補油組R2 補油缸徑R22內(nèi)螺紋R221 補油塞R23補油彈簧R24螺件R25油封R26補油套管R27下環(huán)套S23 補油道S24補油單向閥S25 補油缸件S26補油缸徑S261斜面T41環(huán)凹槽U33 油封U34斜面U35耐磨摩擦材質(zhì)U80打凹變形V3162 閥珠V3163封閉口V3164開放口V3165第一油室W1 第二油室W2鋼索定位座Y手把Y1把手固定座Y10 螺絲Y11定位六角孔Y12把手外蓋Y20定位六角孔Y21把手定位座Y30 定位長孔Y31定位六角孔Y32 定位凸緣Y33帶動把手Y40定位盲孔Y41定位彈簧Y42定位鋼珠Y43支撐內(nèi)孔Y44外徑Y45定位溝Y46固定螺栓Y50定位六角棒Y51外徑Y52環(huán)凸緣Y53把手下蓋Y60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有關本案發(fā)明為達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它功效,茲列舉一較佳可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后,也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個主要實施的應用產(chǎn)品,相信本案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及其它優(yōu)點,當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體的了解;請參閱圖1-11所示的車輛用油壓避震器第一實施例,本發(fā)明是由控制座A、避震座B、作動組件C及避震彈簧D等構件共同組成,其詳細結構說明如下該控制座A,具有座體10、控制軸11、旋轉鈕12、復位彈簧13、控制彈簧14等構件該座體10,其一端具有樞孔101,該樞孔101內(nèi)配設有護墊1011、管件1012,且以螺件1013及樞桿1014將該座體10配合樞孔101定位在車體上,該座體10相對樞孔101的另一端制設一螺孔102,且在該螺孔102底部制設一內(nèi)擋緣1021及環(huán)凹槽1022,該環(huán)凹槽1022內(nèi)容設一油封1023,該座體10在該螺孔102的端面制設一彈簧擋緣103。
該座體10在垂直該螺孔102內(nèi)部制設一控制孔104,該控制孔104與該螺孔102彼此垂直穿通,該控制孔104在相對該螺孔102的另一端制設一內(nèi)環(huán)溝1041,該內(nèi)環(huán)溝1041中裝設一扣件105,在該內(nèi)環(huán)溝1041旁制設一凹陷容座1042,該凹陷容座1042的底部制設彈簧固定孔1043,且在該凹陷容座1042一側制設一定位螺孔1044,一定位螺柱1045螺設在該定位螺孔1044中;該控制軸11,其一端設有偏心抵部111,另一相對端外徑制設有數(shù)道環(huán)凹槽112,且在該數(shù)道環(huán)凹槽112中裝設有數(shù)個油封113,該控制軸11在對應該環(huán)凹槽112的外徑旁制設一階緣114,該控制軸11配合數(shù)個油封113容設在該座體10的控制孔104中旋動,且定位位置受限于一扣件105,該控制軸11的階緣114底部定位在該扣件105上;而該控制軸11一端穿出該控制孔104,且于該端制設有螺孔,在該螺孔115的外徑兩側制設平面116;該旋轉鈕12,具有第一轉盤121、第二轉盤122、定位塊123等構件,該第一轉盤121內(nèi)徑1211的兩側制設平面1212,該平面1212和該控制軸11外徑平面116相配合傳動,該第一轉盤121外部制設一弧槽1213,該弧槽1213是和該控制座A座體10裝設的定位螺柱1045相對應配合,其是做為旋動角度的定位,該第一轉盤1211底部制設有彈簧固定孔1214,供復位彈簧13一端勾設;該第二轉盤122內(nèi)徑1221的兩側同樣也制設平面1222,該平面1222同樣和該控制軸11外徑平面116相配合傳動,該第二轉盤122于端面制設二穿孔1223;該定位塊123是裝設在第一轉盤121和第二轉盤122之間,其制設有二螺孔1231,受使用者控制的鋼索穿設在該定位塊123和該第二轉盤122之間,藉二固定螺絲124將該定位塊123夾緊鋼索和該第二轉盤122相固設;該復位彈簧13是容設在該座體10的凹陷容座1042之內(nèi),其一端定位在該座體10的彈簧固定孔1043,另一端定位在該旋轉鈕12第一轉盤121底部的彈簧固定孔1214;該控制彈簧14,其配置是搭配該控制軸11的作動,由該控制軸11的旋動其偏心抵部111帶動該控制彈簧14,使控制彈簧14產(chǎn)生壓縮蓄力及伸展釋放的動作。
該避震座B包括有本體20、油壓缸徑21、第一防漏件22、第二防漏件23、調(diào)整環(huán)24等構件,且在該控制座A和該避震座B之間裝設有第一防撞墊25該本體20,其一端具有樞孔201,該樞孔201內(nèi)配設有護墊2011、管件2012,且以螺件2013及樞桿2014將該樞孔201定位在車體上,該本體20在外徑制設外螺紋202;該油壓缸徑21制設在本體20內(nèi)部,在油壓缸徑21一側底部制設第一內(nèi)階緣211、第一內(nèi)螺紋212及階緣內(nèi)孔213,該油壓缸徑21另一側制設第二內(nèi)螺紋214及第二內(nèi)階緣215;該第一防漏件22外徑制設外螺紋221及環(huán)凹槽222,在該環(huán)凹槽222中裝設油封223,內(nèi)部制設內(nèi)徑224及環(huán)凹槽225,在該環(huán)凹槽225中裝設油封2251,且在下端的底部制設一環(huán)凹槽226,在該環(huán)凹槽226中裝設油封2261,該第一防漏件22螺鎖在該油壓缸徑21的第一內(nèi)螺紋212中及藉油封2261密合定位在該第一內(nèi)螺紋212的底部,且藉油封223和該油壓缸徑21的第一內(nèi)階緣211相密合;該第二防漏件23外部制設有外螺紋231及環(huán)凹槽232,該環(huán)凹槽232中容設油封233,且在該外螺紋231一側制設有環(huán)凸緣234,該第二防漏件23的外螺紋231螺鎖在該油壓缸徑21第二內(nèi)螺紋214中,且藉油封233和該第二內(nèi)階緣215相密合,其環(huán)凸緣234定位在該本體20的油壓缸徑21端面,該第二防漏件23內(nèi)徑235,制設有環(huán)凹槽236及環(huán)溝237,該環(huán)凹槽236裝設有油封2361,該環(huán)溝237裝設有摩擦環(huán)2371;該調(diào)整環(huán)24,內(nèi)部制設有內(nèi)螺紋241,該調(diào)整環(huán)24藉由內(nèi)螺紋241螺設在該本體20的外螺紋202上,其一側端面制設一彈簧擋緣242。
該作動組件C具有活塞組30、控制閥桿40等構件該活塞組30,是由活塞31、軸桿32組成,是裝設在該避震座B的油壓缸徑21中作動該活塞31外徑制設有一道環(huán)凹槽311及二道環(huán)溝312,該環(huán)凹槽311是裝設油封3111,該環(huán)溝312是裝設有摩擦環(huán)3121,該活塞31的外徑藉該油封3111和該摩擦環(huán)3121在該避震座(B)的油壓缸徑21中密合滑移作動;該活塞31內(nèi)部制設一內(nèi)徑313,該內(nèi)徑313制設有二道環(huán)凹槽314及單向環(huán)油道315,該內(nèi)徑313的環(huán)凹槽314裝設有油封3141,該活塞31的一側端面設有單向閥316,該單向閥316具有單向閥孔3161、封閉面3162、閥件3163,該單向閥孔3161一側和該單向環(huán)油道315相連通,另一側端面制設封閉面3162,該封閉面3162旁設有閥件3163,該閥件3163靠向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即關閉單向閥孔3161,該閥件3163離開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即呈開放狀態(tài);該軸桿32,于其近中段外徑制設一環(huán)凹槽321及二扣合槽322323,該環(huán)凹槽321中裝設一油封3211,該軸桿32的外徑穿設在該活塞31的內(nèi)徑313中,藉二扣環(huán)324將該活塞31限制定位在該軸桿32外徑的二道扣合槽322323之間,該扣環(huán)324同時將該活塞31單向閥316的閥件3163限制定位,且藉該活塞31內(nèi)孔裝設的二油封3141和該軸桿32外徑裝設的油封3211讓該活塞31和軸桿32相密合;該軸桿32兩端穿出該避震座B油壓缸徑21兩端螺鎖的第一防漏件22及第二防漏件23,且藉該第一防漏件22及第二防漏件23內(nèi)部的油封22512361及摩擦環(huán)2371在其內(nèi)部中密合滑移作動;該軸桿32外徑一端制設有第一外螺紋325,且在該第一外螺紋325端部外徑制設一階緣3251,該軸桿32的第一外螺紋325螺鎖在該控制座A座體10的螺孔102中,其端部定位在該座體10螺孔102的內(nèi)擋緣1021上,且該軸桿32的階緣3251是和該座體10螺孔102環(huán)凹槽1022的油封1023相密合;該軸桿32內(nèi)部設有孔徑326,該第一外螺紋325的另一端制設內(nèi)螺紋327,該內(nèi)螺紋327供一防漏螺絲328配合一油封329密封螺設,該控制座A的控制彈簧14是容設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內(nèi),其一端抵頂在該防漏螺絲328端部;該軸桿32在對應該活塞31端面單向閥316閥件3163一側扣合槽322旁、該軸桿32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一引流孔C1,且在該第一引流孔C1旁,對應配合該活塞31單向環(huán)油道315的位置、該軸桿32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二引流孔C2,且在該活塞31端面另一側的扣合槽323旁、該軸桿32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三引流孔C3,另在該軸桿32的第二引流孔C2和第三引流孔C3之間的孔徑326內(nèi)制設主油道C4,該主油道C4于靠近該第三引流孔C3之處制設一內(nèi)階緣C41,該內(nèi)階緣C41將該軸桿32的孔徑326區(qū)隔成大內(nèi)徑部3261及小內(nèi)徑部3262,該大內(nèi)徑部3261及小內(nèi)徑部3262相接之處即為啟閉閥口3263。
該控制閥桿40,其是滑設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內(nèi),其一端穿出該軸桿32的孔徑326外和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相抵頂,且該控制閥桿40受該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抵推位移,該控制閥桿40另一端抵頂在該控制座A的控制彈簧14端部該控制彈簧14另一端抵頂在該軸桿32端部螺設的防漏螺絲328的端面,該控制閥桿40在該端外徑制設一環(huán)凹槽41,在該環(huán)凹槽41中裝設一油封411,藉該油封411使該控制閥桿40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滑移時保持密合;且在控制閥桿40該端內(nèi)部制設導油道C5,控制閥桿40在該導油道C5底部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穿孔C51,在該穿孔C51旁配合對應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的位置、該控制閥桿40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一導油孔C6,且在該第一導油孔C6外部制設第一導油環(huán)C61,該第一導油環(huán)C61讓該第一導油孔C6和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相互連通。
該控制閥桿40的外徑在該第一導油孔C6旁制設第一擋部C7,該第一擋部C7是對應該軸桿32第一引流孔C1,藉該控制閥桿40位移讓該第一擋部C7改變該第一引流孔C1的開口大?。欢摽刂崎y桿40在該第一擋部C7旁、對應該軸桿32主油道C4的外徑處制設第二導油環(huán)C8;且在對應該第二導油環(huán)C8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二導油孔C9,該第二導油環(huán)C8讓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流量空間增大,且其讓第二導油孔C9和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相連通。該控制閥桿40的外徑在該第二導油孔C9旁制設第二擋部C10,該第二擋部C10是對應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藉該控制閥桿40的位移,該第二擋部C10改變該軸桿32主油道C4的流量空間;在該第二擋部C10旁另制設一環(huán)凹槽C11,該環(huán)凹槽C11裝設一油封C12,藉由油封C12對應該軸桿32主油道C4的內(nèi)階緣C41的啟閉閥口3263即形成啟閉閥C13;該控制閥桿40位移時,其啟閉閥C13的油封C12抵靠該軸桿32的孔徑326中的啟閉閥口3263,即關閉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而該控制閥桿40和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相抵頂?shù)囊粋韧鈴缴现圃O有導油間隙C14,且配合導油道C5和穿孔C51讓該控制閥桿40可在無油壓阻力下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內(nèi)位移作動。
該避震彈簧D,是組設在該控制座A與避震座B之間,其一端抵頂在該避震座B本體20的調(diào)整環(huán)24的彈簧擋緣242,另一端抵頂在該控制座A座體10的彈簧擋緣103上。
以上所述,即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各相關組件的相互關系位置及其構造的概述。
第一實施例的實施方式為了清楚說明本發(fā)明的作動方式與功效,再請配合參閱各圖所示的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各作動剖視圖,其中首先,請參閱圖2、3所示本發(fā)明首要實施例的避震器的最大流量狀態(tài)剖視圖,當本發(fā)明使用者騎乘車輛在平順路況時,使用者將該鋼索定位在緩沖阻力小的刻度,此時該鋼索受使用者控制帶動該控制座A的旋轉鈕12旋動,旋轉鈕12帶動該復位彈簧13壓縮蓄力同時帶動該控制軸11旋動,該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抵推該作動組件C的控制閥桿40位移作動,同時推動該控制座A的控制彈簧14位移產(chǎn)生蓄積彈力,該控制閥桿40受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偏心抵部111的推動位移讓該控制閥桿40的外徑第一擋部C7在該軸桿32第一引流孔C1一側,此時該第一引流孔C1的開口最大,當該避震器下壓作動時該避震彈簧D因受壓而壓縮蓄力,該作動組件C的活塞31配合油封3111、摩擦環(huán)3121在避震座B的油壓缸徑21中密合作動,該活塞31兩端的軸桿32則分別配合該避震座B的第一防漏件22及第二防漏件23的油封22512361密合作動,因此該第一油室W1內(nèi)的液壓油受該活塞31的下壓流動而經(jīng)由活塞31一側該軸桿32的第三引流孔C3、啟閉閥口3263、主油道C4、第二引流孔C2,再經(jīng)由活塞31的單向環(huán)油道315、單向閥孔3161(液壓油壓力推動該活塞31單向閥316的閥件3163離開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流向第二油室W2,液壓油也同時由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該控制閥桿40的第二導油孔C9、導油道C5、第一導油孔C6及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流向該第二油室W2,此時該避震器下壓作動的液壓油流動阻力小,整體僅運用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作為緩沖。
請參閱圖4、5,當該避震器由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帶動向上作動時,該第二油室W2內(nèi)的液壓油受該活塞31的上升壓力及該閥件3163的彈性力將該閥件3163靠向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進而使閥件3163關閉該單向閥孔3161,因此液壓油僅能從活塞31一側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及該控制閥桿40的第一導油孔C6、導油道C5、第二導油孔C9及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啟閉閥口3263、第三引流孔C3流向該第一油室W1,此時因液壓油僅能從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流動,故該避震器內(nèi)液壓油的流動阻力,會產(chǎn)生相反該避震彈簧D回彈力的緩沖力量。
請參閱圖6、7,當本發(fā)明使用者騎乘車輛在較顛簸路況時,使用者將該鋼索定位在緩沖阻力較大的刻度(該鋼索定位具有多段調(diào)整刻度,供使用者依路況需求選擇定位),此時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因該鋼索的放松而讓該復位彈簧13的蓄積彈力帶動該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旋動位移,使該偏心抵部111和該控制閥桿40相抵頂之處呈現(xiàn)一間隙,而讓該控制座A的控制彈簧14即以蓄積彈力推動該控制閥桿40位移作動,使該控制閥桿40隨該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位移,此時該控制閥桿40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中位移作動,該控制閥桿40的第一擋部C7阻隔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使該第一引流孔C1的開口變小,當該避震器下壓作動時,因該單向閥的閥件3163受液壓油壓力推動離開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而開啟單向閥孔3161,因此下壓作動,液壓油的流動阻力小僅運用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作為緩沖,當該避震器由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帶動向上作動時,該液壓油的壓力推動該閥件3163及該閥件3163的彈性力將該閥件3163靠向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而關閉單向閥孔3161,該第二油室W2的液壓油僅能經(jīng)由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流向第一油室W1,因該第一引流孔C1開口被該控制閥桿40的第一擋部C7阻隔而變小,因此該液壓油的流動阻力變大而增大緩沖阻力,此時該避震器的上升較大緩沖阻力可讓使用者可適應騎乘在較顛簸的路況。
再請參閱圖8、9,如果路況更為顛簸時,使用者將該鋼索定位在增大向上作動緩沖阻力及增大向下作動下壓阻力的刻度時,此時,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因該鋼索再放松而讓該復位彈簧13的蓄積彈力帶動更增大旋動的角度,而該控制彈簧14以其蓄積彈力推動該控制閥桿40隨該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位移作動;該控制閥桿40的第二擋部C10阻隔該軸桿32的啟閉閥口3263旁的主油道C4的流動空間,因此該避震器向下作動時,該第一油室W1的液壓油流向第二油室W2,因液壓油流動阻力大,讓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加上該液壓油的流動阻力,讓該避震器下壓作動時能夠承受更大的下壓作動力。當該避震器由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帶動向上作動時,也因該軸桿32啟閉閥口3263旁的主油道C4的流動空間被該控制閥桿40的第二擋部C10阻隔,因此該液壓油的流動阻力更大而讓緩沖阻力更大,因此該避震器上下作動的阻力能讓使用者適應騎乘在更大顛簸的路況。
再請參閱圖10、11,當遇到上、下坡路況時,使用者為求省力、安全而將該鋼索定位在完全關閉的刻度,此時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由該復位彈簧13的蓄積彈力帶動而再增大旋動的角度,其偏心抵部111也同時旋動偏離該控制閥桿40,該控制座A的控制彈簧14即以其蓄積彈力推動該控制閥桿40隨該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位移作動,該控制閥桿40啟閉閥C13的油封C12即抵靠該軸桿32的啟閉閥口3263,讓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呈現(xiàn)關閉狀態(tài),而讓第一油室W1、第二油室W2內(nèi)的液壓油無法流動而關閉避震功能。
接著,當本發(fā)明使用者要開啟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功能時,使用者拉動鋼索定位在開啟的刻度,且依其需求可選擇緩沖阻力大小的刻度定位,該鋼索帶動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旋動且?guī)釉搹臀粡椈?3旋動蓄力,同時該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推抵該控制閥桿40位移作動,也推動該控制彈簧14壓縮蓄力,此時該控制閥桿40位移使其啟閉閥C13的油封C12離開該軸桿32的啟閉閥口3263,讓液壓油可在第一油室W1和第二油室W2間流動,而讓該油壓避震器可進行上下作動的避震功能,該油壓避震器于該控制座A和該避震座B之間裝設有第二防撞墊25,讓該避震器向下作動至最底部時藉該第二防撞墊25緩沖,同時在該油壓避震器作動組件C的活塞31和第一防漏件22之間裝設有第一防撞墊26,讓該避震器向上作動至最頂部時藉該第一防撞墊26緩沖。
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接著說明本發(fā)明另一重要實施例并配合圖12-24式詳細說明如后,也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個主要實施的應用產(chǎn)品,且是本發(fā)明實施使用在車輛前叉上的設計實施,本發(fā)明是由控制座A、避震座B、作動組件C及避震彈簧D等構件共同組成,其詳細結構說明如下該控制座A請參閱圖12-14,同樣具有座體10、控制軸11、旋轉鈕12、復位彈簧13及一套管15等構件該座體10外徑制設有外螺紋E11及一環(huán)凸緣E111,且在外螺紋E11和環(huán)凸緣E111之間制設一環(huán)凹槽E112,在該環(huán)凹槽E112中容設一油封E113內(nèi)部一端制設一凹陷容座1042及一穿孔E12,另一端制設有螺孔E121且于穿孔E12及螺孔E121中間制設一內(nèi)孔E122,該穿孔E12與該內(nèi)孔E122相接之處形成一定位面E123,該凹陷容座1042在對應內(nèi)孔E122處設有彈簧固定孔1043,另于該螺孔E121內(nèi)裝設一油封E124密合螺設一螺套E13,在該螺套E13內(nèi)部制設位移螺孔E131,該位移螺孔E131一側制設一定位螺孔E132;該控制軸11,其外徑制設階緣E14,該階緣E14將該控制軸11的外徑形成大徑部E141及小徑部E142,該大徑部E141及小徑部E142均設有環(huán)凹槽E1411 E1421,且在該環(huán)凹槽E1411 E1421中均裝設有油封E15 E16,該控制軸11配合油封E15 E16密合容設在該避震座A的座體10穿孔E12及內(nèi)孔E122中旋動,且該控制軸11大徑部E141與小徑部E142之間的端面定位在該座體10穿孔E12與內(nèi)孔E122的定位面E123;該控制軸11于該大徑部E141的端部制設有長槽溝E17;該旋轉鈕12,其是利用固定螺絲121固設在該控制軸11的外徑階緣的小徑部E142上,且旋轉鈕12一端藉定位墊122和定位螺絲123固設有鋼索該鋼索受使用者控制,該旋轉鈕12受鋼索的拉動而旋動,該旋轉鈕12于底部同樣制設有一彈簧固定孔125;該復位彈簧13是容設在該座體10的凹陷容座1042內(nèi),其一端定位在該座體10的彈簧固定孔1043,另一端則定位在該旋轉鈕12底部的彈簧固定孔125;該套管15,是呈管件固設在車體的前叉支架16,其內(nèi)徑一端制設內(nèi)螺紋151及一內(nèi)階緣152,該內(nèi)螺紋151是和該座體10外徑的外螺紋E11相螺設,該內(nèi)階緣152和該座體10外徑環(huán)凹槽E112裝設的油封E113相密合,該套管15內(nèi)螺紋151的端面和該座體10外徑的環(huán)凸緣E111相定位;該套管15另一端制設外螺紋153,該外螺紋153和一環(huán)件17相配合螺設。
該避震座B,包括有本體20、油壓缸徑21、第一防漏件22、第二防漏件23等構件該本體20內(nèi)部呈中空孔徑E201,其內(nèi)部一端制設內(nèi)螺紋E21,該內(nèi)螺紋E21螺鎖一固定支架E22,該固定支架E22一端外部制設外螺紋E221和該本體20一端的內(nèi)螺紋E21相螺設,且該固定支架E22在該外螺紋E221側端制設彈簧擋緣E222,該固定支架E22另一側端制設一長樞孔E223且以該長樞孔E223和車體的輪軸相固設;該本體20內(nèi)部于近中段處制設二扣合槽E23,該二扣合槽E23中裝設二扣件E24,且于二扣件E24中裝設一滑司E25;該本體20外部于近中段處制設一環(huán)凹槽E26及一環(huán)溝E27,該環(huán)凹槽E26中容設一油封E261,該環(huán)溝E27中容設一摩擦環(huán)E271,該本體20外部配合該油封E261及該摩擦環(huán)E271容設在該控制座A套管15的內(nèi)徑中滑移作動;該油壓缸徑21制設在本體20內(nèi),在該油壓缸徑21底部制設有內(nèi)螺紋E28及內(nèi)階緣E281,另在該油壓缸徑21外側也制設有內(nèi)螺紋E29及內(nèi)階緣E291;該第一防漏件22外部一側制設有外螺紋221及二環(huán)凹槽222,該二環(huán)凹槽裝設有油封223,該第一防漏件22的外螺紋221和該油壓缸徑21底部的內(nèi)螺紋E 28相螺設,且其環(huán)凹槽222的油封223和該油壓缸徑21的內(nèi)階緣E281相密合,該第一防漏件22的底部定位在該本體20內(nèi)部裝設的扣件E24上;該第一防漏件22內(nèi)徑224制設有二環(huán)凹槽225及一環(huán)溝227,該環(huán)凹槽225裝設油封2251,該環(huán)溝227裝設摩擦環(huán)2271;該第二防漏件23外部一側制設有外螺紋231、環(huán)凹槽232及環(huán)凸緣234,該外螺紋231螺鎖在該油壓缸徑21外側的內(nèi)螺紋E29中,該環(huán)凹槽232裝設油封233和該油壓缸徑21外側的內(nèi)階緣E 291相密合;該第二防漏件23外部環(huán)凸緣234的一側制設一環(huán)凹槽2341及一環(huán)溝2342,該環(huán)凹槽2341中容設油封2343,該環(huán)溝2342中容設摩擦環(huán)2344,該環(huán)凸緣234定位在該本體20油壓缸徑21的端部,藉該油封2343及該摩擦環(huán)2344讓該本體20順暢地在該控制座A套管15的內(nèi)徑中滑移作動;該第二防漏件23內(nèi)徑235制設有二環(huán)凹槽236及二環(huán)溝237,該環(huán)凹槽236裝設油封2361,該環(huán)溝237裝設摩擦環(huán)2371。
該作動組件C,具有活塞組30、控制閥桿40等構件,是裝設在該避震座B的油壓缸徑21中作動該活塞組30,是由活塞31、軸桿32組成該活塞31外徑制設有環(huán)凹槽311及環(huán)溝312,該環(huán)凹槽311裝設油封3111,該環(huán)溝312裝設摩擦環(huán)3121,該活塞31的外徑藉該油封3111和該摩擦環(huán)3121在該避震座B的油壓缸徑21中密合滑移作動,該活塞31內(nèi)徑313制設有三道環(huán)凹槽314及單向環(huán)油道315,該內(nèi)徑313的環(huán)凹槽314裝設有油封3141,該活塞31的一側端面設有單向閥316,該單向閥316具有單向閥孔3161、封閉面3162、閥件3163,該單向閥孔3161一側和該單向環(huán)油道315相連通,另一側端面制設封閉面3162,該封閉面3162旁設有閥件3163,該閥件3163靠向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即關閉單向閥孔3161,該閥件3163離開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即呈開放狀態(tài);該軸桿32,于其近中段外徑制設一環(huán)凹槽321及二扣合槽322323,該環(huán)凹槽321中裝設一油封3211,該軸桿32的外徑穿設在該活塞31的內(nèi)徑313中,藉二扣環(huán)324將該活塞31限制定位在該軸桿32外徑的二道扣合槽322323之間,同時將該活塞31單向閥316的閥件3163限制定位,且藉該活塞31內(nèi)徑313裝設的油封3141和該軸桿32外徑裝設的油封3211讓該活塞31和軸桿32相密合;該軸桿32兩端穿出該避震座B油壓缸徑21兩端螺鎖的第一防漏件22及第二防漏件23,且藉該第一防漏件22及第二防漏件23內(nèi)徑的油封22512361及摩擦環(huán)2371在其內(nèi)徑中密合滑移作動;該軸桿32外徑一端制設有第一外螺紋325,且該軸桿32的第一外螺紋325螺鎖在該控制座A座體10的螺套E13的定位螺孔E132中,其端部配合一油封1023和該定位螺孔E132相密合螺設;該軸桿32外徑的另一端制設第二外螺紋E321,該第二外螺紋E321是配合一油封E322供一防漏蓋E323密合螺設,該防漏蓋E323外徑以一環(huán)溝E324搭配裝設一摩擦環(huán)E325,在該避震座B本體20的中空孔徑E201中滑移;且該防漏蓋E323的端部則制設有一彈簧擋緣E326;該軸桿32內(nèi)部設有孔徑326,該軸桿32在對應該活塞31端面單向閥316的一側扣合槽322旁、該軸桿32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一引流孔C1,且在該第一引流孔C1旁,對應配合該活塞單向環(huán)油道315的位置、該軸桿32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二引流孔C2,且在該活塞31端面另一側的扣合槽323旁、該軸桿32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三引流孔C3,另在該軸桿32的第二引流孔C2和第三引流孔C3之間的孔徑326內(nèi)制設主油道C4,該主油道C4于靠近該第三引流孔C3之處制設一內(nèi)階緣C41,該內(nèi)階緣C41將該軸桿32的孔徑326區(qū)隔成大內(nèi)徑部3261及小內(nèi)徑部3262,該大內(nèi)徑部3261及小內(nèi)徑部3262相連接之處即為啟閉閥口3263。
該控制閥桿40,其是滑設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內(nèi),其一端制設位移螺紋E401,且在垂直該位移螺紋E401制設一通孔E402,該端位移螺紋E401穿出該軸桿32的孔徑326外和該座體10的螺套E13的位移螺孔E131相螺合,且一軸梢E403穿設定位在該控制閥桿40的位移螺紋E401通孔E402中,該軸梢E403和該控制座A控制軸11大徑部E141端部制設的長槽溝E17相配合,當旋動該控制軸11時該控制軸11的長槽溝E17即帶動該軸梢E403旋動,該控制閥桿40藉由軸梢E403帶動隨控制軸11旋轉,且該控制閥桿40旋轉作動是配合該座體10的位移螺孔E131進行軸向位移;該控制閥桿40在另一端外徑制設一環(huán)凹槽41,在該環(huán)凹槽41中裝設一油封411,藉該油封411使該控制閥桿40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滑移時保持密合;且在控制閥桿40該端內(nèi)部制設一導油道C5,控制閥桿40在該導油道C5底部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穿孔C51,在該穿孔C51旁配合對應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的位置、該控制閥桿40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一導油孔C6,且在該第一導油孔C6外部制設第一導油環(huán)C61,該第一導油環(huán)C61讓該第一導油孔C6和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相互連通。
該控制閥桿40的外徑在該第一導油孔C6旁制設第一擋部C7,該第一擋部C7是對應該軸桿32第一引流孔C1;藉該控制閥桿40位移讓該第一擋部C7改變該軸桿32第一引流孔C1的開口大?。欢摽刂崎y桿40在該第一擋部C7旁、對應該軸桿32主油道C4的外徑處制設第二導油環(huán)C8;且在對應該第二導油環(huán)C8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二導油孔C9,該第二導油環(huán)C8讓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流量空間增大,且其讓第二導油孔C9和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相連通。該控制閥桿40的外徑在該第二導油孔C9旁制設第二擋部C10,該第二擋部C10是對應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藉該控制閥桿40的位移,該第二擋部C10改變該軸桿32主油道C4的流量空間;在該第二擋部C10旁另制設一環(huán)凹槽C11,該環(huán)凹槽C11裝設一油封C12,藉由油封C12對應該軸桿32主油道C4的內(nèi)階緣C41的啟閉閥口3263即形成啟閉閥C13;該控制閥桿40位移時,其啟閉閥C13的油封C12抵靠該軸桿32孔徑326中的啟閉閥口3263,即關閉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而該控制閥桿40在和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相傳動一側外徑上制設有導油間隙C14,且配合導油道C5和穿孔C51讓該控制閥桿40可在無油壓阻力下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內(nèi)位移作動。
該避震彈簧D,是組設在該避震座B本體20中空孔徑E201內(nèi),一端抵頂在該避震座B本體20固定支架E22的彈簧擋緣E222,另一端抵頂在該作動組件C活塞組30的防漏蓋E323的彈簧擋緣E326上。以上所述,即為本發(fā)明第二主要實施例各相關組件的相互關系位置及其構造的概述。
第二實施例的實施方式再請配合參閱各圖所示的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各作動剖視圖,其中
首先,請參閱圖15-18所示本發(fā)明首要實施例的避震器的最大流量狀態(tài)剖視圖,當本發(fā)明使用者騎乘車輛在平順路況時,使用者將該鋼索定位在緩沖阻力小的刻度,此時該鋼索受使用者控制帶動該控制座A的旋轉鈕12旋動,同時帶動該控制軸11旋動,該控制軸11的長槽溝E17帶動該控制閥桿40的軸梢E403旋動,該控制閥桿40并藉由該軸梢E403的帶動隨該控制軸11旋動,且該控制閥桿40旋轉作動時其一端的位移螺紋E401配合該座體10螺套E13內(nèi)部的位移螺孔E131進行軸向位移該軸梢E403在該長槽溝E17中滑移,該控制閥桿40的外徑第一擋部C7在該軸桿32第一引流孔C1一側,此時該第一引流孔C1的開口最大,當該避震器下壓作動時該避震彈簧D因受壓而壓縮蓄力,該作動組件C的活塞31配合油封3111、摩擦環(huán)3121在該油壓缸徑21中密合作動,該活塞31兩端的軸桿32則分別在該第一防漏件22及第二防漏件23的內(nèi)徑中密合作動,因此該第一油室W1內(nèi)的液壓油受該活塞31的下壓流動而經(jīng)由活塞31一側該軸桿32的第三引流孔C3、啟閉閥口3263、主油道C4、第二引流孔C2,再經(jīng)由活塞31的單向環(huán)油道315、單向閥孔3161液壓油壓力推動該活塞31單向閥316的閥件3163離開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流向第二油室W2,液壓油也同時由軸桿32的主油道C4、控制閥桿40的第二導油孔C9、導油道C5、第一導油孔C6及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流向該第二油室W2,此時該避震器下壓作動的液壓油流動阻力小,整體僅運用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作為緩沖。
請參閱圖17、18,當該避震器由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帶動向上作動時,該第二油室W2內(nèi)的液壓油受該活塞31的上升壓力及該閥件3163的彈性力將該活塞31的閥件3163靠向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進而使閥件3163關閉該單向閥孔3161,因此液壓油僅能從活塞31一側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及該控制閥桿40的第一導油孔C6、導油道C5、第二導油孔C9及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的啟閉閥口3263、第三引流孔C3流向該第一油室W1,此時因液壓油僅能從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流動,故該避震器內(nèi)液壓油的流動阻力,而產(chǎn)生相反該避震彈簧D回彈力的緩沖力量。
請參閱圖19、20,當本發(fā)明使用者騎乘車輛在較顛簸路況時,使用者將該鋼索定位在緩沖阻力較大的刻度(該鋼索定位具有多段調(diào)整刻度,供使用者依路況需求選擇定位),此時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因該鋼索的放松而讓該復位彈簧13的蓄積彈力帶動該控制軸11旋動,使該控制軸11旋轉帶動該控制閥桿40的位移螺紋E401配合該螺套E13的位移螺孔E131進行軸向位移(該軸梢E403在該控制軸11的長槽溝E17中滑移),而讓該控制閥桿40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中位移作動,該控制閥桿40的第一擋部C7阻隔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使該第一引流孔C1的開口變小,當該避震器下壓作動時,因該單向閥316的閥件3163受液壓油壓力推動離開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而開啟單向閥孔3161,因此下壓作動,液壓油的流動阻力小僅運用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作為緩沖;當該避震器由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帶動向上作動時,該液壓油的壓力推動該閥件3163及該閥件3163的彈性力將該閥件3163靠向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而關閉單向閥孔3161,該第二油室W2的液壓油僅能經(jīng)由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流向第一油室W1,因該第一引流孔C1開口被該控制閥桿40的第一擋部C7阻隔而變小,因此該液壓油的流動阻力變大而增大緩沖阻力,此時該避震器的上升較大緩沖阻力可讓使用者可適應騎乘在較顛簸的路況。
請參閱圖21、22,如果路況更顛簸時,使用者將該鋼索定位在緩沖阻力更大的刻度時,此時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受該復位彈簧13的蓄積彈力帶動增加旋轉的角度,使該控制閥桿40的位移螺紋E401配合該螺套E13的位移螺孔E131進行更大距離的軸向位移;該控制閥桿40的第一擋部C7會阻隔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孔C1的開口,使該第一引流孔C1的開口更小,同時該控制閥桿40的第二擋部C10也阻隔該軸桿32的啟閉閥口3263旁的主油道C4的流動空間,因此該避震器向下作動時,該第一油室W1的液壓油流向第二油室W2,因液壓油流動阻力大,讓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加上液壓油的流動阻力,讓該避震器下壓作動時能夠承受較大的下壓作動力。
當該避震器再度由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帶動向上作動時,液壓油由第二油室W2流向第一油室W1時,因該軸桿32的第一引流口C1開口被該控制閥桿40的第一擋部C7阻隔更小,且該軸桿32啟閉閥口3263旁的主油道C4的流動空間也被該控制閥桿40的第二擋部C10阻隔,因此該液壓油的流動阻力更大而讓緩沖阻力更大,因此該避震器上下作動的阻力能讓使用者適應騎乘在更大顛簸的路況。
再請參閱圖23、24,當遇到上、下坡路況時,使用者為求省力、安全而將該鋼索定位在完全關閉的刻度,此時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再增加旋轉的角度,使該控制閥桿40的位移螺紋E401配合該螺套E13的位移螺孔E131進行更大的軸向位移,該控制閥桿40啟閉閥C13的油封C12即抵靠該軸桿32的啟閉閥口3263,讓該軸桿32的主油道C4呈現(xiàn)關閉狀態(tài),而讓第一油室W1、第二油室W2內(nèi)的液壓油無法流動而關閉避震功能。
接著,當本發(fā)明使用者要再度開啟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功能時,使用者拉動鋼索定位在開啟的刻度,且依其需求可選擇緩沖阻力大小的刻度定位,該鋼索帶動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逆向旋動,且?guī)釉搹臀粡椈?3蓄積彈力,該控制閥桿40的位移螺紋E401配合該螺套E13的位移螺孔E131進行相反方向的軸向位移,此時該控制閥桿40位移使其啟閉閥C13的封環(huán)C12離開該軸桿32的啟閉閥口3263,讓液壓油可在第一油室W1和第二油室W2間流動,而讓該油壓避震器可進行上下作動的避震功能,該油壓避震器于該控制座A的螺套E13和該避震座B的第二防漏件23之間裝設有第二防撞墊25,讓該避震器向下作動至最底部時藉該第二防撞墊25緩沖,同時該避震座B防漏蓋E323和該第一防漏件22之間裝設有第一防撞墊26,讓該避震器向上作動至最頂部時藉該第一防撞墊26緩沖。
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請參閱圖25、26,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是針對第一實施例的結構改良,以下僅說明其改良部位其余相同第一實施例的結構不再多加贅述;第三實施例主要改良在于增加一補油組F2;該補油組F2,是安裝在該控制座A的座體10上,該座體10在該控制孔104一側制設一補油道F21,且在該補油道F21另一端制設一補油缸徑F22,該補油缸徑F22近外側端制設一內(nèi)螺紋F23,該補油道F21一端和該控制孔104相連通,另一端和該補油缸徑F22相連通,在該補油缸徑F22內(nèi)裝設補油彈簧F24及補油塞F25;一螺蓋F26制設有外螺紋F261及環(huán)凸環(huán)F262,配合油封F27螺鎖在該補油缸徑F22的內(nèi)螺紋F23上,該補油組F2藉該補油彈簧F24的彈性力推動補油塞F25使補油缸徑F22內(nèi)的液壓油向內(nèi)補充;該補油道F21和該補油缸徑F22相連通之處制設一螺孔F211,該螺孔F211內(nèi)安裝有補油單向閥F212與油封F213,該補油單向閥F212讓該補油組F2內(nèi)的液壓油可補充到該避震座B的油壓缸徑21內(nèi),而該避震座B油壓缸徑21內(nèi)的液壓油不能流向補油組F2內(nèi);且該補油缸徑F22近該補油道F21處、在內(nèi)外徑間制設一螺孔F221,該螺孔F221供一透明螺絲F222配合油封F223螺設,該透明螺絲F222是作為檢視用的透視窗,藉該透視窗能夠了解該補油缸徑F22內(nèi)液壓油的容量。
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請參閱圖27、28,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是以第三實施例的結構增加外蓋G11和調(diào)整避震彈簧彈性力的調(diào)整構件,其余相同第三實施例的結構不再多加贅述;該控制座A座體10于其彈簧擋緣103外側制設有內(nèi)螺紋G12,且設有一存放孔G13容置一調(diào)整工具G14;該避震座B本體20外徑一側制設一扣合槽G21且外徑制設外螺紋G22,一扣件G23扣設在該扣合槽G21中,且在該扣件G23旁裝設一滑司G24一移動環(huán)G25螺設在該本體20的外螺紋G22上,該移動環(huán)G25一側端部制設彈簧擋緣G251,且該移動環(huán)G25外徑制設有卡部G252;一旋轉環(huán)G26裝設在該移動環(huán)G25外部,該旋轉環(huán)G26內(nèi)部一側制設有卡合部G261該卡合部G261和該移動環(huán)G25的卡部G252相卡合帶動,該旋轉環(huán)G26內(nèi)部另一側制設有內(nèi)螺紋G262該內(nèi)螺紋G262和該卡合部G261之間制設有定位面G263,該旋轉環(huán)G26的內(nèi)螺紋G262中螺鎖固設一環(huán)螺帽G27,該環(huán)螺帽G27的內(nèi)徑G271套設在該本體20的外徑,且該內(nèi)徑G271一側端制設內(nèi)階緣G272,該內(nèi)階緣G272小內(nèi)徑端面G2721抵靠該本體20的扣件G23,該內(nèi)階緣G272大內(nèi)徑端面G2722抵靠該滑司G24和該旋轉環(huán)G26的定位面G263,因此該旋轉環(huán)G26在該避震座B的本體20中只能旋動不能位移,當旋動該旋轉環(huán)G26時即帶動該移動環(huán)G25位移而調(diào)整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且該旋轉環(huán)G26外部制設有數(shù)個盲孔G264,該盲孔G264讓該工具穿設旋動該旋轉環(huán)G26;
該外蓋G11一端螺鎖固設在該控制座A的內(nèi)螺紋G12,另一端滑設在該旋轉環(huán)G26的外徑,藉此,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可運用外蓋G11達到美觀、防塵的效果。
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請參閱圖29、30,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是以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再加改良,以下僅說明其改良部位(其余相同第一實施例的結構不再多加贅述);第五實施例主要改良在于改變該控制軸11的傳動結構;該控制軸11容設在該控制座A的控制孔104中旋動,一端和該旋轉鈕12相連接,且該側受一扣件115限制定位,另一側端設有斜齒輪H12;該軸桿32一側第一外螺紋325固鎖在該控制座A螺孔102中,且于該側端的孔徑326中制設內(nèi)螺紋H33并于該內(nèi)螺紋H33和端部之間制設一內(nèi)階緣H34,該內(nèi)螺紋H33中螺鎖一環(huán)螺件H35,該環(huán)螺件H35內(nèi)部制設位移螺孔H351;該內(nèi)階緣H34中滑設一軸套H36,該軸套H36外部一側端制設斜齒輪H361,該斜齒輪H361和該控制軸11的斜齒輪H12相抵靠配合傳動,該軸套H36另一端抵靠該環(huán)螺件H35的端面定位,該軸套H36內(nèi)部制設六角孔H362,該六角孔H362的內(nèi)壁面作為傳動面H3621;該控制閥桿40穿設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中作動,該控制閥桿40于該環(huán)螺件H35的方向一側制設位移螺紋H41及六角棒H42,該位移螺紋H41和該環(huán)螺件H35內(nèi)部的位移螺孔H351相配合傳動,該六角棒H42的外壁面作為傳動面H421和該軸套H36內(nèi)的六角孔H362內(nèi)壁面的傳動面H3621相配合傳動,且該六角棒H42可在該六角孔H362中滑移;當旋動該控制軸11時,該控制軸11的斜齒輪H12即帶動該軸套H36旋動因該軸套H36一側端的斜齒輪H361和該控制軸11一側端的斜齒輪H12相配合傳動;該軸套H36旋動,該軸套H36內(nèi)部的六角孔H362的傳動面H3621即帶動該控制閥桿40一側端六角棒H42的傳動面H421旋動,該控制閥桿40旋動,因其一側制設的位移螺紋H41和該軸桿32孔徑326中鎖固的環(huán)螺件H35內(nèi)部的位移螺孔H351相配合,因此該控制閥桿40受該控制軸11帶動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中位移作動而達成控制作動的功能,且其位移作動時該六角棒H42在該軸套H36的六角孔H362中滑移。
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請參閱圖31、32,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是以第五實例的結構增加一控制彈簧14的構件,其余相同第五實施例的結構不再多加贅述;該控制彈簧14裝設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中,其一端抵頂該控制閥桿40的端部,另一端抵頂該軸桿32末端螺鎖的防漏螺絲328的端部,該控制彈簧14是以其彈性力抵推該控制閥桿40,而消除各傳動組件的配合間隙。
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請參閱圖33-34,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是以第六實施例的結構增加補油組F2,該補油組F2的結構相同于第三實施例,故在此不再多加贅述。
本發(fā)明第八實施例請參閱圖35、36,本發(fā)明的第八實施例是以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再加改良,以下僅說明其改良部位其余相同第一實施例的結構不再多加贅述,第八實施例主要改良在于改變該控制軸11的結構;該控制座A,具有座體10、控制軸11、鋼索蓋K50、復位彈簧K51該座體10在垂直該螺孔102內(nèi)部制設一控制孔104,該控制孔104與該螺孔102彼此垂直穿通,該控制孔104在相對該螺孔102的另一端制設內(nèi)螺紋(K52);該控制軸11,其近中段設有錐形凹陷K53,在二端外徑制設有數(shù)道環(huán)凹槽112,且在該數(shù)道環(huán)凹槽112中裝設有數(shù)個油封113,該控制軸11軸心開設有一通孔K54,并且垂直通孔K54穿有一定位孔K55,并且在定位孔K55內(nèi)裝設一墊件K56與一定位螺絲K57;該鋼索蓋K50配合控制孔104的內(nèi)螺紋(K52)將復位彈簧K51封設在座體10的控制孔104內(nèi),且于鋼索蓋K50中央開設有一鋼索孔K501,而鋼索穿過鋼索蓋K50的鋼索孔K501后,再穿入控制軸11軸心的通孔K54,且鋼索被墊件K56及定位螺絲K57定位。
使用者藉由上述的鋼索可以直接拉動該控制軸11,并讓控制軸11的錐形凹陷K53相對控制閥桿40進行抵推工作,而復位彈簧K51也會同步蓄力進行該控制軸11的復位作動,因此,本實施例同樣可以依路況隨時調(diào)整緩沖力量的大小及開啟和關閉避震作動,故確屬本發(fā)明的可行實施例之一。
本發(fā)明第九實施例請參閱圖37、38,本發(fā)明的第九實施例是以第八實施例的結構增加補油組F2,該補油組F2的結構相同于第三實施例,故在此不再多加贅述。
本發(fā)明第十實施例請參閱圖39、40,本發(fā)明第十實施例是將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等實施例中在其避震座B的內(nèi)部中,裝設一油壓缸件L20以第一主要實施例的圖式作為代表說明,該油壓缸件L20內(nèi)部制設油壓缸徑L21,在該油壓缸徑L21兩側螺設第一防漏件22和第二防漏件23,該油壓缸件L20外部制設外螺紋L22和該避震座B內(nèi)部制設的內(nèi)螺紋211相螺鎖固設,且藉一環(huán)螺帽L23加強固設;其余相同前面實施例的部位不再多加贅述。
本發(fā)明第十一實施例請參閱圖41-47,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實施例是將第十實施例的油壓缸件L20分為第一油壓缸件M21和第二油壓缸件M22,其改良部份以外的結構相同第十實施例,故在此不再多加贅述;
該避震座B,其內(nèi)部容設第一油壓缸件M21及第二油壓缸件M22由一環(huán)螺套M23螺鎖固設,該環(huán)螺套M23內(nèi)部制設內(nèi)孔M231且于該內(nèi)孔M231中制設環(huán)凹槽M232,該環(huán)凹槽M232中裝設油封M24,且該第一油壓缸件M21和第二油壓缸件M22之間藉油封M25密合螺鎖固設一間隔環(huán)套M26,該間隔環(huán)套M26內(nèi)部制設內(nèi)孔M261和環(huán)凹槽M262,且在該環(huán)凹槽M262中裝設油封M27,該間隔環(huán)套M26將該第一油壓缸件M21的油壓缸徑M211形成第一油室W1,將該第二油壓缸件M22的油壓缸徑M221形成第二油室W2該作動組件C,同樣具有活塞組M30、控制閥桿M40及防漏座M50等構件該活塞組M30具有活塞M31及軸桿M32,是一體成型而成該活塞M31外徑一側藉第一扣件M33和滑司M34將油封M35定位裝設在該活塞M31的外徑上,且外徑另一側端藉第二扣件M36將單向閥316及一油封M37密合扣設在該活塞M31一側的端面,該單向閥316具有單向閥孔3161及閥件3163,該單向閥孔3161朝向該第二扣件M36方向朝向該間隔環(huán)套M26方向為封閉面3162,反向為開放口,當該閥件3163靠向該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時,即關閉該單向閥孔3161,該閥件3163靠向開放口即呈開放狀態(tài),該活塞M31外徑裝設有摩擦環(huán)M38,該活塞M31外徑配合油封M37及摩擦環(huán)M38在該避震座B第二油壓缸件M22的油壓缸徑M221中密合作動;該軸桿M32外徑于該活塞M31一側端制設第一扣合槽M321,該第一扣合槽M321供第一扣件M33扣設,該第一扣件M33將油封M35限制定位在該活塞M31的外徑上且該軸桿M32外徑于該側端制設第一外螺紋M322及外階緣M323,該第一外螺紋M322及該外階緣M323穿出該環(huán)螺套M23的內(nèi)孔M231和該控制座A座體10的螺孔102及油封1023相密合螺設;該軸桿M32外徑于該活塞M31另一側端制設第二扣合槽M324,該第二扣合槽M324供第二扣件M36扣設該第二扣件M36將單向閥316扣設在該活塞M31一側端,該軸桿M32外徑另一側端制設第二外螺紋M325,該側外徑密合滑設穿出該避震座B間隔環(huán)套M26的內(nèi)孔M261且在第二外螺紋M325的端面制設引油槽溝M326及在第二外螺紋M325的外徑制設引油間隙M327,該引油槽溝M326及該第二外螺紋M325外徑的引油間隙M327是為主油道C4;該軸桿M32內(nèi)部呈孔徑326,且于第二扣合槽M324旁該軸桿M32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一引流孔C1,并在配合該活塞M31單向閥孔3161位置制設單向導油孔M328;該控制閥桿M40,是滑設在該軸桿M32的孔徑326內(nèi),其一端螺設有頂塞M41,該頂塞M41穿出該軸桿M32和該控制座A的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相抵頂,且控制閥桿M40受偏心抵部111抵推位移,該頂塞M41內(nèi)部制設引油內(nèi)孔M411;該控制閥桿M40另一端制設一啟閉閥面M42;該控制閥桿M40內(nèi)部制設引油道M43,該引油道M43一側相通于該頂塞M41的引油內(nèi)孔M411,該引油道M43另一側制設內(nèi)擴孔M431,該內(nèi)擴孔M431容設該控制座A的控制彈簧14,該控制彈簧14一端抵頂在該控制閥桿M40內(nèi)擴孔M431和該引油道M43相接的底部;該控制閥桿M40在對應該軸桿M32第一引流孔C1的位置于內(nèi)外徑間制設有第一引油孔M44,在該第一引油孔M44外徑制設第一引油環(huán)M45,該第一引油環(huán)M45讓該軸桿M32的第一引流孔C1和該控制閥桿M40的第一引油孔M44相連通,且在該第一引油孔M44旁對應該軸桿M32單向導油孔M328位置制設第二引油環(huán)M46,且在對應該第二引油環(huán)M46該控制閥桿M40的內(nèi)外徑間制設第二引油孔M47,該第二引油環(huán)M46讓第二引油孔M47和該軸桿M32的單向導油孔M328相連通,該控制閥桿M40的第一引油環(huán)M45和第二引油環(huán)M46之間制設第一擋部C7;該防漏座M50,外徑一側制設一扣合槽M501,且藉一扣件M51及滑司M52將油封M53限制定位在其外徑上,其外徑另一側制設一環(huán)溝M502,在該環(huán)溝M502中容設摩擦環(huán)M54,該防漏座M50外徑藉油封M53和摩擦環(huán)M54密合滑設在該避震座B第一油壓缸件M21的油壓缸徑M211中作動;該防漏座M50其內(nèi)部制設一導油盲孔M503,在該導油盲孔M503中制設內(nèi)螺紋M504及一環(huán)凹槽M505,在該環(huán)凹槽M505中容設一油封M55即形成啟閉閥C13;該防漏座M50導油盲孔M503內(nèi)部的內(nèi)螺紋M504是和該軸桿M32第二外螺紋M325相螺設,且該軸桿M32設有導油槽溝M326的端面定位在該內(nèi)螺紋M504的底部,該防漏座M50導油盲孔M503底部近中心處供該控制座A的控制彈簧14另一端抵頂該控制彈簧14和該防漏座M50抵頂之處是為縮小外徑,且該控制彈簧14一端抵頂在該控制閥桿M40內(nèi)擴孔M431的底部,該控制閥桿M40受該控制座A控制軸11偏心抵部111的抵推其一側端部的啟閉閥面M42抵靠該防漏座M50的啟閉閥C13的油封M55即關閉該軸桿M32的主油道C4,該控制閥桿M40的啟閉閥面M42離開該防漏座M50啟閉閥C13的油封M55即開啟該軸桿M32的主油道C4。
本發(fā)明第十一實施例的實施方式首先,請參閱圖42、43所示本發(fā)明第十一實施例的避震器的流量狀態(tài)剖視圖,當本發(fā)明使用者拉動鋼索定位時,該旋轉鈕12帶動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抵推該作動組件C的控制閥桿M40位移作動,藉該控制閥桿M40位移讓該控制閥桿M40的第一擋部C7改變該軸桿M32第一引流孔C1的開口大小,故本實施例的避震器同樣可以調(diào)整液壓油流動阻力。
當該避震器受該避震彈簧D的彈性力推動上升時,該避震器第一油室W1內(nèi)的液壓油受該防漏座M50的上升壓力,將讓該活塞M31單向閥316的閥件3163推向向單向閥孔3161的封閉面3162,進而使閥件3163關閉該單向閥孔3161,因此液壓油僅能從軸桿M32的主油道C4、防漏座M50的啟閉閥C13旁、控制閥桿M40的引油道M43、軸桿M32的第一引流孔C1流向該第二油室W2,此時因控制閥桿M40的第一擋部C7改變該軸桿M32第一引流孔C1的開口變小,且該單向閥孔3161關閉,液壓油僅能從該軸桿M32第一引流孔C1流動,故有避震器整體會有流動阻力,而產(chǎn)生相反該避震彈簧D回彈力的緩沖力量。
請參閱圖44、45,當本發(fā)明使用者騎乘車輛在上、下坡路況時,使用者讓該控制閥桿M40的一側端部的啟閉閥面M42抵靠該防漏座M50內(nèi)部啟閉閥C13的油封M55時,即關閉該軸桿M32的主油道C4使該液壓油不能在第一油室W1和第二油室W2流動而關閉避震功能。
請參閱圖46、47,當本發(fā)明使用者要開啟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功能時,使用者將鋼索定位在開啟的刻度,且依其需求可選擇緩沖阻力大小的刻度定位,該復位彈簧13的蓄積彈力帶動該控制軸11的偏心抵部111旋動位移,該控制座A的控制彈簧14即以蓄積彈力推動該控制閥桿M40位移,讓其端部的啟閉閥面M42離開該防漏座M50內(nèi)部啟閉閥C13的油封M55而讓該油壓避震器可進行上下作動的避震功能。
故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確實可以運用相同原理、類似結構發(fā)揮本發(fā)明的主要避震功能,實屬本發(fā)明的范圍保護范疇之一。
本發(fā)明第十二實施例請參閱圖48、49,本發(fā)明第十二實施例是將第五實施例控制軸11的傳動結構運用在第十一實施例的結構,其相同結構部位不再多加贅述;該控制軸11一端制設斜齒輪H12和容設在該軸桿M32一端的軸套H36的斜齒輪H361相配合傳動,且該軸套H36內(nèi)部六角孔H362的傳動面H3621和該控制閥桿M40外部一側六角棒H42的傳動面H421相配合傳動,而該控制閥桿M40一側制設的位移螺紋H41和該軸桿M32一側固設的環(huán)螺件H35內(nèi)部制設的位移螺孔H351相配合,因此該控制軸11旋動時,同樣可帶動該控制閥桿M40在該軸桿M32的孔徑326中位移作動,而同樣可達成控制避震作動的功能。
本發(fā)明第十三實施例請參閱圖50、51,本發(fā)明第十三實施例是以第二實施例的結構增加一控制彈簧14的構件,其相同第二實施例的結構不再多加贅述;該控制彈簧14裝設在該軸桿32的孔徑326中,其一端抵頂該控制閥桿40端部,另一端抵頂該軸桿32末端螺鎖的防漏蓋E323端部,該控制彈簧14是以其彈性力抵推該控制閥桿40而消除各傳動組件間的配合間隙。
本發(fā)明第十四實施例請參閱圖52、53,本發(fā)明的第十四實施例是針對第十三實施例增加補油組N2,其改良部位以外的結構完全相同第十三實施例,故在此不再多加贅述;該補油組N2是安裝在該避震座B本體20內(nèi)部,該補油組N2具有補油缸件N20、補油道N23、補油缸徑N24、補油彈簧N25、補油塞N26、油封N27及螺蓋N28等構件,該補油道N23設在該軸桿32末端螺鎖的防漏蓋E323內(nèi)部,且在該防漏蓋E323具彈簧擋緣E326的一側內(nèi)部制設內(nèi)螺紋E3231,該內(nèi)螺紋E3231螺鎖一補油缸件N20,該補油缸件N20內(nèi)部制設補油缸徑N24,該補油道N23一端和軸桿32的孔徑326連通,另一端和該補油缸徑N24相連通,該補油缸徑N24近外側端制設一內(nèi)螺紋N241,該內(nèi)螺紋N241內(nèi)裝設一補油彈簧N25、一補油塞N26、一油封N27與一螺蓋N28,并藉該補油彈簧N25的彈性力抵推該補油塞N26使補油缸徑N24內(nèi)的液壓油向內(nèi)補充;該補油道N23和該補油缸徑N24相連通同樣安裝有補油單向閥N29者,該補油單向閥N29讓液壓油只能單向流入該軸桿32的孔徑326內(nèi)。
本發(fā)明第十五實施例請參閱圖54、55,本發(fā)明第十五實施例是以第一主要實施例的控制軸11運用在第十三實施例的結構,其相同第十三實施例的結構不再多加贅述;該控制座A座體10外徑制設外螺紋E11螺鎖固設在該套管15的一端且垂直該外螺紋E11制設有控制孔P104,該控制孔P104制設有內(nèi)階緣P1041;該控制軸11配合油封P12密合裝設在該座體10的控制孔P104中旋動,該控制軸11一端制設外階緣P13定位在該座體10控制孔P104的內(nèi)階緣P1041端面,且該端和旋轉鈕P14藉一固定螺絲P15螺鎖固設,該控制軸11于近中段處制設一偏心抵部111,該偏心抵部111抵推該作動組件C的控制閥桿40位移作動,同樣可達成控制作動的功能。
本發(fā)明第十六實施例請參閱圖56、57,本發(fā)明的第十六實施例是針對第十三實施例的套管15與避震座B的套接相反設置,并在該避震座B的本體20中藉一固定件Q201固設油壓缸件Q21,其改良部位以外的結構完全相同第十三實施例,故在此不再多加贅述;該套管15一端和該控制座A相螺鎖固定,另一端藉一滑套Q16和一中間套Q17滑設在該避震座B本體20內(nèi)部中作動,且該滑套Q16底部制設彈簧擋緣Q161,該避震座B的本體20于近底部固設一底板Q22,該避震彈簧D在該滑套Q16底部彈簧擋緣Q161和該底板Q22之間作動;該油壓缸件Q21內(nèi)部制設油壓缸徑21,在該油壓缸徑21兩端制設內(nèi)螺紋Q211,該內(nèi)螺紋Q211配合油封Q23密合螺鎖第一防漏件Q24和第二防漏件Q25,該第一防漏件Q24,其另一側端制設外螺紋Q241,該外螺紋Q241螺鎖一固定套管Q26,該固定套管Q26另一側螺鎖一連接件Q27,該連接件Q27和固定件Q201相連接,該固定件Q201另一端固設在該避震座B本體20的底板Q22上;藉由上述的搭配,本實施例可以運用和第十三實施例相同原理發(fā)揮本發(fā)明的主要功能。
本發(fā)明第十七實施例請參閱圖58、59,本發(fā)明第十七實施例是以第十六實施例的結構增加補油組R2,而其改良部位以外的結構完全相同第十六實施例;該補油組R2是安裝在該避震座B本體20內(nèi)部,是運用固定件Q201的內(nèi)部作為補油組R 2的補油缸徑R22,在該補油缸徑R22中裝設補油塞R23、補油彈簧R24,并由一螺件R25配合一油封R26密合螺設在該固定件Q201補油缸徑R22一側的內(nèi)螺紋R221中,該螺件R25另一側和該避震座B本體20的底板Q22相固設;該固定件Q201的補油缸徑R22另一側配合油封螺鎖一連接件Q27,該連接件Q27配合油封和一固定套管Q26相連接,該固定套管Q26配合油封和該避震座B油壓缸件Q21螺設的第一防漏件Q24相連接,且該固定套管Q26內(nèi)部裝設一補油套管R27,該固定套管Q26的內(nèi)徑和該補油套管R27的外徑之間的間隙作為補油道N23,該補油道N23讓該補油缸徑R22和該油壓缸徑21相連通,且該第一防漏件Q24中也設有補油道N23,并在該補油道N23中設有補油單向閥N29。
本發(fā)明第十八實施例請參閱圖60、61,本發(fā)明的第十八實施例是以第十五實施例的控制軸11結構,運用在第十七實施例的結構,其相同結構部份不再多加贅述;該控制座A的座體10同樣螺鎖固設在該套管15的端部;該控制軸11密合裝設在該座體10的控制孔P104中旋動,且同樣是以其偏心抵部111抵推該控制閥桿40位移作動,同樣達成控制作動的功能。
本發(fā)明第十九實施例請參閱圖62、63,本發(fā)明第十九實施例是以第十一實施例其第一油壓缸件M21和第二油壓缸件M22及該作動組件C活塞組M30、控制閥桿M40及防漏座M50的組成結構,運用在第十七實施例的結構內(nèi),使其能發(fā)揮作動的功能,其和第十一、十七實施例相同部位不再多加贅述;該第十九實施例的第一油壓缸件M21和第二油壓缸件M22之間螺鎖一間隔環(huán)套M26,該第一油壓缸件M21的底部螺鎖一下環(huán)套S23,該下環(huán)套S23另一端和一固定件Q201相連接固設,該固定件Q201另一端螺鎖固設在該避震座B本體20的底板Q22中,該第二油壓缸件M22前端螺鎖一環(huán)螺套M23;該作動組件C具有活塞組M30和控制閥桿M40及防漏座M50,該活塞組M30的活塞M31配合油封M35及單向閥316在該第二油壓缸件M22的油壓缸徑M221內(nèi)密合作動,該防漏座M50一側端和該活塞組M30的軸桿M32螺鎖密合固設,且配合油封M53在該第一油壓缸件M21的油壓缸徑M211中密合作動,該防漏座M50另一側設有補油道S24和補油單向閥S25和一補油缸件S26相密合螺設,且該補油缸件S26內(nèi)部的補油缸徑S261和該第一油壓缸件M21第二油壓缸件M22的油壓缸徑M211 M221相連通,該補油缸件S26的補油缸徑S261內(nèi)裝設有補油組R2;該第十九實施例同樣具有控制作動的功能。
本發(fā)明第二十實施例請參閱圖64、65,本發(fā)明第二十實施例是以第十八實施例的控制軸11結構,運用在第十九實施例的結構,其相同結構部份不再多加贅述;該控制軸11同樣以其偏心抵部111抵推該控制閥桿40位移作動,同樣可達成控制作動的功能。
本發(fā)明第二十一實施例請參閱圖66,前面實施例其作動組件C控制閥桿40的啟閉閥C13,該控制閥桿40的啟閉閥C13可配合該作動組件C軸桿32孔徑326中的啟閉閥口3263制設一斜面T41,該斜面T41經(jīng)由精密加工可制成精密尺寸,當該斜面T41和該作動組件C軸桿32孔徑326的啟閉閥口3263相抵靠時,同樣可達成鎖死該避震作動的功能。
本發(fā)明第二十二實施例請參閱圖67,前面實施例其作動組件C的軸桿32其孔徑326中啟閉閥口3263可制設一環(huán)凹槽U33,該環(huán)凹槽U33中裝設一油封U34,該作動組件C控制閥桿40啟閉閥C13的斜面U35抵靠該軸桿32啟閉閥口3263容設的油封U34,同樣可達成鎖死該避震作動的功能。
本發(fā)明第二十三實施例請參閱圖68,本發(fā)明的各實施例中的滑動組件其內(nèi)徑、外徑上可披覆耐磨摩擦材質(zhì)U80,而讓其和相關組件的摩擦面能更順暢。
本發(fā)明第二十四實施例請參閱圖69、70,本發(fā)明前面實施例其作動組件C的活塞組30,其活塞31和軸桿32可一體成型制成。
本發(fā)明第二十五實施例請參閱圖71、72,本發(fā)明前面實施例其作動組件C活塞組30活塞31單向閥316的閥件3163,其是可制設成閥珠V3163的結構,該閥珠V3163容設在單向閥孔3161中,且在該單向閥孔3161的端面以打凹變形V3162的方式限制該閥珠V3163在該單向閥孔3161中作動,該單向閥孔3161和該單向環(huán)油道315相連通的一端為封閉口V3164,打凹變形的一端為開放口V3165,該閥珠V3163靠向封閉口V3164即關閉單向閥316,該閥珠V3163靠向開放口V3165即開啟單向閥316,因此同樣可達成液壓油單向流動的功能。
本發(fā)明第二十六實施例請參閱圖73、74、75,本發(fā)明第二十六實施例是將定位該鋼索的鋼索定位座Y做一簡單的說明;該鋼索定位座Y是固設在車輛的手把Y1上,是由把手固定座Y10、把手外蓋Y20、把手定位座Y30、帶動把手Y40、固定螺栓Y50、把手下蓋Y60等構件組成該把手固定座Y10是由一螺絲Y11鎖固在車輛的手把上,其內(nèi)部制設一定位六角孔Y12;該把手外蓋Y20內(nèi)部制設有定位六角孔Y21;該把手定位座Y30制設有定位長孔Y31,內(nèi)部制設有定位六角孔Y32,且端面制設定位凸緣Y33;該帶動把手Y40制設有定位盲孔Y41,該定位盲孔Y41中裝設定位彈簧Y42和定位鋼珠Y43,且內(nèi)部制設支撐內(nèi)孔Y44,該鋼索一端固設在該帶動把手Y40的外徑Y45,且于端面制設定位溝Y46,該定位溝Y46和該把手定位座Y30的定位凸緣Y33相配合定位;該固定螺栓Y50一側外徑制設定位六角棒Y51,該定位六角棒Y51和該把手固定座Y10及把手外蓋Y20、把手定位座Y30其內(nèi)部的定位六角孔Y12 Y21 Y32相鉚接固設,且近中段的外徑Y52和該帶動把手Y40的支撐內(nèi)孔Y44相配合,另一側制設環(huán)凸緣Y53,藉該環(huán)凸緣Y53定位該帶動把手Y40;該把手下蓋Y60和該把手外蓋Y20的底部相配合卡扣;當使用者拉動該帶動把手Y40旋動時即拉動鋼索,且藉其內(nèi)部裝設的定位彈簧Y42以其彈性力推動定位鋼珠Y43定位在該把手定位座Y30的定位長孔Y31中,而將鋼索定位,且藉該把手定位座Y30的定位凸緣Y33和該帶動把手Y40的定位溝Y46限制該帶動把手Y40的旋動角度。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利用控制座、避震座、作動組件及避震彈簧等構件組合,使該作動組件在控制座及避震座之間進行油壓避震相對作動,該避震彈簧則提供該避震器各組件之間的避震彈力,該避震座設有油壓缸徑,該作動組件內(nèi)包含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及軸桿,該活塞和軸桿在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密合作動,讓該油壓缸徑中形成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讓液壓油在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之間流動,該活塞設有單向閥,該軸桿內(nèi)部呈孔徑,且設有引流孔、主油道和啟閉閥口,該控制閥桿外徑設有擋部和啟閉閥,藉該控制閥桿容設在該軸桿的孔徑中位移,其擋部改變該軸桿引流孔的開口大小,而改變緩沖力量的大小,其啟閉閥靠向該軸桿的啟閉閥口,即關閉避震作動,其啟閉閥離開該軸桿的啟閉閥口,即開啟避震作動功能;故本發(fā)明是一種可在車輛行進中、使用者可依路況隨時調(diào)整緩沖力量的大小及開啟和關閉避作動功能的全新產(chǎn)品,并能藉由關閉避震讓車輛上、下坡時更穩(wěn)定與省力。
權利要求
1.一種油壓避震器,其是由控制座、作動組件、避震座及避震彈簧等構件共同組成,該避震彈簧對應提供各組件之間的避震彈力,其改良在于該控制座具有控制軸,該控制軸受控而產(chǎn)生動作;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運用活塞及軸桿容設在該避震座內(nèi),該活塞及軸桿讓液壓油受控流動,而該控制閥桿設于軸桿內(nèi),該控制閥桿被該控制座的控制軸動作帶動,在該作動組件的活塞組設有引流孔,而該控制閥桿則對應該引流孔設有擋部,運用控制閥桿的擋部位置調(diào)整該引流孔的流量,另該軸桿與該控制閥桿的相對動作產(chǎn)生一啟閉閥,并且該控制閥桿的位移讓啟閉閥對應啟閉;藉此,讓避震器能依路況隨時調(diào)整緩沖力量的大小及開啟和關閉避震功能。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控制座設有控制軸,該避震座設有油壓缸徑,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運用活塞及軸桿容設在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作動,該活塞組的軸桿內(nèi)部孔徑與外徑間設有引流孔,并在該活塞組軸桿的孔徑中設有啟閉閥口,而該控制閥桿容設在該活塞組軸桿的孔徑中,且該控制閥桿受該控制座的控制軸控制作動,該控制閥桿外徑設有擋部和啟閉閥,藉該控制閥桿的擋部改變該活塞組軸桿引流孔的開口大小,進而調(diào)整改變該油壓避震器緩沖的力量,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抵靠在該活塞組軸桿的啟閉閥口時關閉啟閉閥,且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離開該活塞組軸桿的啟閉閥口時則開啟該啟閉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控制座設有控制軸,該避震座設有油壓缸徑,該油壓缸徑兩端設有防漏件,該作動組件的活塞組設有活塞、單向閥及軸桿,且其容設在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內(nèi)作動,該活塞組軸桿外徑兩端穿設在該油壓缸徑兩端的防漏件中,讓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內(nèi)形成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且液壓油配合該活塞組軸桿的引流孔、啟閉閥口而在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之間流動,另該控制閥桿容設在該活塞組的軸桿孔徑中受該控制座的控制軸控制。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控制座的控制軸受控旋動,且在該控制軸外徑設有偏心抵部,運用該控制軸的偏心抵部抵推控制該作動組件的控制閥桿作動。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控制座的座體中設有位移螺孔,該控制座的控制軸設有長槽溝,而該作動組件的控制閥桿一側外徑設有位移螺紋,該位移螺紋和該控制座座體的位移螺孔相配合,在該位移螺紋一側裝設一軸梢,該控制座的控制軸的長槽溝帶動該軸梢旋動而帶動該控制閥桿旋動,藉由該控制閥桿的位移螺紋在該控制座座體的位移螺孔中旋動,使該控制閥桿產(chǎn)生位移作動。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控制座的控制軸一側設有斜齒輪,而在該作動組件活塞組的軸桿一側內(nèi)部固設有環(huán)螺件及容設軸套,該環(huán)螺件內(nèi)部設有位移螺孔、該軸套一端設有斜齒輪,在該軸套內(nèi)部設有傳動面,且該作動組件的控制閥桿一側外徑設有位移螺紋及傳動面,運用該控制座的控制軸的斜齒輪帶動該軸套的斜齒輪旋動,而該軸套內(nèi)部的傳動面即帶動該作動組件控制閥桿一側的傳動面,藉此讓該作動組件控制閥桿的位移螺紋在該環(huán)螺件的位移螺孔之中旋動,且令該控制閥桿隨位移螺紋產(chǎn)生位移作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控制座的控制軸旁配設有一旋轉鈕,該控制座的旋轉鈕具有第一轉盤、第二轉盤、定位塊等構件,該第一轉盤內(nèi)徑兩側制設平面,外部制設定位弧槽,而該第二轉盤內(nèi)徑兩側制設平面,該定位塊則裝設在該第一轉盤和第二轉盤之間;該控制座的控制軸于一側端制設螺孔,該控制軸在對應螺孔的外徑兩側制設平面;該旋轉鈕第一轉盤內(nèi)徑中的平面及第二轉盤內(nèi)徑中的平面和該控制軸螺孔外徑的平面相配合。
8.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控制座設有控制軸,該避震座設有油壓缸徑,該油壓缸徑兩端設有防漏件,該作動組件設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及軸桿容設在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作動,該活塞組的軸桿外徑兩端穿設在該油壓缸徑兩端的防漏件中,讓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內(nèi)形成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且液壓油在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之間流動,該活塞組的活塞一側設有單向閥,該單向閥設有單向閥孔和閥件,該活塞內(nèi)部設有內(nèi)徑,且該活塞內(nèi)徑配合油封密合裝設在該軸桿的外徑上,該軸桿內(nèi)部設有孔徑;該軸桿在內(nèi)外徑之間制設第一引流孔、第二引流孔、第三引流孔,而軸桿孔徑中制設主油道、啟閉閥口,該控制閥桿外徑穿設在該軸桿的孔徑中,該控制閥桿的外徑制設第一擋部、第二擋部及啟閉閥,該控制閥桿的內(nèi)部制設導油道,該控制閥桿在外徑和該導油道之間制設第一導油孔,該控制閥桿的第一導油孔對應該軸桿的第一引流孔,該控制閥桿在該第一導油孔旁制設第一擋部,該第一擋部對應該軸桿的第一引流孔,該控制閥桿在該第一擋部旁在外徑和該導油道之間制設第二導油孔,該控制閥桿在該第二導油孔旁的外徑制設第二擋部,該控制閥桿外徑的第二擋部對應該軸桿孔徑的主油道,該控制閥桿在該第二擋部旁在外徑設有啟閉閥,該啟閉閥對應該軸桿孔徑中的啟閉閥口,該控制閥桿外徑的第一擋部改變該軸桿第一引流孔的開口大小而改變該油壓避震器的緩沖力量的大小,該控制閥桿外徑的第二擋部改變該軸桿主油道的流量空間,而改變該液壓油從第一油室流向第二油室,或從第二油室流向第一油室的流動阻力,該控制閥桿外徑的啟閉閥抵靠該活塞組軸桿的啟閉閥口即關閉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作動,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離開該活塞組軸桿的啟閉閥口即開啟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作動;該避震彈簧提供各組件之間的避震彈力。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控制座的座體設有補油組,該補油組具有補油道、補油缸徑、補油彈簧、補油塞、補油單向閥等構件,該補油缸徑和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相連通,該補油彈簧在該補油缸徑中抵推該補油塞將液壓油抵推補充至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該補油單向閥設在該補油缸徑和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之間,該補油單向閥控制液壓油只能從補油組的補油缸徑中流入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該避震座油壓缸徑中的液壓油不能流入補油組的補油缸徑中。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補油組于該補油缸徑的內(nèi)外徑之間制設有螺孔,該螺孔中裝設透視窗,該透視窗是作為檢視該補油缸徑內(nèi)液壓油的容量。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控制座座體中設有存放孔,該存放孔容置一調(diào)整工具,該座體設有彈簧擋緣,該避震座本體外徑制設外螺紋,其外徑一側制設扣合槽,該扣合槽中裝設扣件;一移動環(huán)內(nèi)部設有內(nèi)螺紋螺設在該避震座本體的外螺紋上,其一側端制設彈簧擋緣,該避震彈簧一端抵頂該控制座座體的彈簧擋緣,另一端抵頂該移動環(huán)的彈簧擋緣,該移動環(huán)外徑設有卡部;一旋轉環(huán)裝設在該移動環(huán)外部,該旋轉環(huán)內(nèi)部一側設有卡合部,該卡合部和該移動環(huán)外徑的卡部相卡合帶動,該旋轉環(huán)內(nèi)部另一側制設內(nèi)螺紋,該旋轉環(huán)在內(nèi)部的卡合部和內(nèi)螺紋之間設有定位面,該旋轉環(huán)內(nèi)螺紋中固設一環(huán)螺帽,該環(huán)螺帽一側的端面和該旋轉環(huán)的定位面受該避震座本體中裝設的扣件定位,限制該旋轉環(huán)在該避震座本體的外徑上只能旋動不能位移,藉該旋轉環(huán)的旋動,其內(nèi)部的卡合部帶動該移動環(huán)外徑的卡部,同時帶動該移動環(huán)在該避震座本體的外徑上進行位移而調(diào)整改變該避震彈簧的彈性力。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避震座的內(nèi)部設有補油組,該補油組具有補油道、補油缸徑、補油彈簧、補油塞、補油單向閥等構件,該補油缸徑和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相連通,該補油彈簧在該補油缸徑中抵推該補油塞將液壓油抵推補充至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該補油單向閥設在該補油缸徑和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之間,該補油單向閥控制液壓油只能從補油組的補油缸徑中流入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中,該避震座油壓缸徑中的液壓油不能流入補油組的補油缸徑中。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避震座內(nèi)設有油壓缸件,該油壓缸件內(nèi)部設有油壓缸徑,在該油壓缸徑兩端設有防漏件,該作動組件的活塞組容設在該油壓缸徑中作動,該活塞組的軸桿外徑兩端穿設在該油壓缸徑兩端所設的防漏件中。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和軸桿,該軸桿內(nèi)部設有孔徑,而該軸桿的孔徑中設有啟閉閥口,該控制閥桿一側的外徑設有啟閉閥,對應該啟閉閥裝設有油封,且該控制閥桿啟閉閥的油封抵靠該軸桿的啟閉閥口即關閉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作動。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和軸桿,該軸桿內(nèi)部設有孔徑,該軸桿的孔徑中設有啟閉閥口,該控制閥桿一側的外徑設有啟閉閥,該啟閉閥設有斜面,且該斜面抵靠該軸桿的啟閉閥口即關閉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作動。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和軸桿,該軸桿內(nèi)部設有孔徑,該軸桿的孔徑中設有啟閉閥口,該軸桿的啟閉閥口裝設有油封,該控制閥桿一側的外徑設有啟閉閥,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抵靠該軸桿啟閉閥口的油封即關閉該油壓避震器的避震作動。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和軸桿,該活塞內(nèi)部設有內(nèi)徑,該軸桿的外徑設有二扣合槽,該二扣合槽中裝設扣件,該活塞的內(nèi)徑配合油封密合穿設在該軸桿的外徑上,該活塞被該扣件限制定位在該軸桿的二扣合槽之間。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及控制閥桿,該活塞組設有一體成型制成的活塞和軸桿。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避震座于內(nèi)部設有第一油壓缸件、第二油壓缸件,該第一油壓缸件和第二油壓缸件內(nèi)部設有油壓缸徑,在該第一油壓缸件和該第二油壓缸件之間螺鎖間隔環(huán)套,該間隔環(huán)套內(nèi)徑裝設油封;該作動組件具有活塞組、控制閥桿及防漏座等構件容設在該第一油壓缸件和第二油壓缸件的油壓缸徑中作動,該活塞組設有活塞及軸桿,該軸桿一側端和該控制座相連接,該軸桿另一側穿設該間隔環(huán)套的內(nèi)徑和該防漏座相連接,該軸桿內(nèi)部呈孔徑,該軸桿在內(nèi)外徑之間設有引流孔,該控制閥桿穿設在該軸桿的孔徑中作動,該控制閥桿一側受該控制座控制軸控制作動,另一側端設有啟閉閥面,該控制閥桿的內(nèi)部設有引油道,該控制閥桿在外徑和該引油道之間設有引油孔,該控制閥桿的外徑在該引油孔旁且對應該軸桿的引流孔設有擋部,該控制閥桿的擋部改變該軸桿引流孔的開口大小而改變該油壓避震器的緩沖力量的大小,該防漏座內(nèi)部設有導油盲孔,在該導油盲孔內(nèi)設有啟閉閥,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面抵靠該防漏座的啟閉閥即關閉該油壓避震器的作動,該控制閥桿的啟閉閥面離開該防漏座的啟閉閥即開啟該油壓避震器的作動。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壓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該控制座的控制軸是受鋼索定位座控制鋼索帶動該控制軸作動,該鋼索定位座是由把手固定座、把手外蓋、把手定位座、帶動把手、固定螺栓等構件組成該把手固定座內(nèi)部制設定位六角孔;該把手外蓋內(nèi)部制設定位六角孔;該把手定位座制設有定位長孔,內(nèi)部制設定位六角孔;該帶動把手制設有定位盲孔,該定位盲孔中裝設定位彈簧和定位鋼珠,和該把手定位座的定位長孔配合定位,內(nèi)部制設支撐內(nèi)孔;該固定螺栓一側外徑制設定位六角棒,該定位六角棒和該把手固定座、把手外蓋、把手定位座其內(nèi)部的定位六角孔相配合固設,近中段外徑和該帶動把手的支撐內(nèi)孔相配合。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提供一種可在車輛行進中、使用者可依路況隨時調(diào)整緩沖力量的大小及開啟和關閉避震作動功能的油壓避震器,具有控制座、避震座、作動組件及避震彈簧等構件。該避震彈簧提供避震器各組件之間的避震彈力,該作動組件的活塞組設有活塞及軸桿,容設在該油壓缸徑內(nèi)作動,該軸桿兩端穿出該油壓缸徑的防漏件,讓該避震座的油壓缸徑內(nèi)形成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該液壓油在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之間流動,該活塞設有單向閥,該軸桿內(nèi)部呈孔徑,且設有引流孔、主油道和啟閉閥口,該控制閥桿穿設在該軸桿的孔徑中且外徑設有擋部和啟閉閥,該控制閥桿受該控制座控制軸的控制位移作動,其擋部改變該軸桿引流孔的開口大小,而改變緩沖力量的大小,其啟閉閥抵靠或分離該軸桿的啟閉閥口時,即關閉避震或開啟避震作動。
文檔編號B60G17/06GK1786511SQ200410096979
公開日2006年6月14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2月7日
發(fā)明者黃潭城 申請人:黃潭城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