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模擬秦俑陶片樣品的標準規(guī)范化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模擬秦俑文物陶片的制作工藝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模擬秦 俑陶片樣品的標準規(guī)范化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 我國是文物大國,數(shù)量眾多,類型齊全,陶制文物占有一定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為世人展現(xiàn)了秦朝精湛的制陶技術(shù),并成為歷史當之無愧的第一個制 陶工藝巔峰時期。
[0003] 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出土眾多大大小小的陶制文物,保存狀況不一,有些完整,但有 些卻殘缺不全,糟朽嚴重。對于這些破損的文物,保存環(huán)境需要嚴格要求,例如放入安全的 實驗室或庫房,為了避免再次受到破壞,不能在博物館進行展陳。另外,破損的陶制文物,歷 史信息的獲取也就不能十分完善,并且也不能完整地展示給觀眾。為了科學挖掘秦俑所蘊 含的科技信息、考古信息,更好的開展實驗研宄、保護、修復、復制工作,模擬秦俑坑陶制文 物的制作,不僅可以以紀念品的形式進行銷售,最重要的是可以彌補博物館展陳,給觀眾提 供一個完整的文物,復原歷史,提供教育。
[0004] 秦俑坑出土大量的陶制文物,有管道、空心磚、瓦當、陶甕,數(shù)量最多,舉世聞名的 還是大型陶俑和陶馬,要模擬陶俑和陶馬的制作一般需要遵循:選取原料-原料加工-坯體 成型-修整-裝飾-燒制等工藝步驟。現(xiàn)階段,如需模擬秦俑坑陶制文物的制作,需要完善 一套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shù)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模擬秦俑陶片樣品的標準 規(guī)范化制作方法,針對模擬秦俑坑出土的陶制文物,設計出一套系統(tǒng)、標準、規(guī)范的陶制文 物制作流程,可快速、高效地獲得陶制樣品,供文物研宄和博物館教育使用。本發(fā)明所提供 的陶制文物樣品制作流程具有快速、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
[0006] 其具體技術(shù)方案為:
[0007] -種模擬秦俑陶片樣品的標準規(guī)范化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08] ①原料處理:先用木棍將原土滾壓,土壤越細碎越好,以便過篩,其次是將壓碎后 的土分別過不同大小的土壤篩;
[0009] ②和泥:過篩后的細土和水均勻攪拌,和成膠泥狀態(tài),般土和水的用量在3~ 4 : 1的比例,和好后,將泥團放置2-3天;
[0010] ③揉泥:放置陰干后的泥團變得均勻,捏取泥團,揉搓成條狀,對于制作一件小陶 俑或者小陶馬,泥條的長度控制在模具形狀的長度;
[0011] ④制坯:把揉搓好的泥條填入模具中,模具分為前后兩個,將泥條分別填實填平于 模具里,一邊按壓,一邊填實;
[0012] ⑤合范:填好后將前后兩邊的模具合實,放置,粘合成型;
[0013]⑥打開模具:晾置1-2天,方從模具中取出;
[0014]⑦陰干、修整:在陰干的過程中裹上一層濕水的麻袋片,以防止表面失水過快而發(fā) 生崩裂,大型器物為使其不開裂,在陰干過程中還需用陶拍拍打內(nèi)壁,陰干時間冬天為20 天,夏天為10天,修整在陰干的同時進行,使用工具,對陶制樣品細節(jié)部位進行修整;
[0015] ⑧燒制:小火30°C-40°c保溫24h,再加大火力燒12h,火候均勻,最后晾涼24h;
[0016] ⑨加炭、封窯、頂部加水:整個加炭過程20min,高1.6m、寬1.4m拱形窯加炭 30-40kg。封窯實行全密封形式,具體頂部加水降溫操作為逐步加水1天,加水量為280kg。
[0017] ⑩出窗:降溫完成后,陶制樣品制作完成。
[0018]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0019] 本發(fā)明按照這一套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秦俑坑陶制文物樣品制作標準流程,可以制作不 同類型的陶制樣品,通過選取原料-原料加工-坯體成型-修整-裝飾-燒制等工藝步驟, 根據(jù)不同的模具,得到不同類型的陶制樣品,避免了制作陶制樣品的隨意性和操作的不規(guī) 范性,發(fā)明一套標準制作流程,更具代表地模擬了秦俑坑陶制文物。
[0020] 本發(fā)明制作的陶制樣品,以一套標準、規(guī)范的制作流程得到,具有代表性地模擬了 秦俑坑出土的陶制文物,具有多方面的用途。首先以紀念品的形式提供給觀眾,具有收藏 和紀念價值,商品流向市場,為沒有見到真實兵馬俑的觀眾提供展示和介紹。其次,有些出 土的陶制文物遭受破壞嚴重,只能保存在嚴格的實驗室或庫房中,不能正常展出,所以復制 的陶制文物樣品可以作為替代品進行展示。最后,對于殘缺不全的陶制文物,歷史信息和外 觀樣貌模糊,復制的陶制樣品外形上比較完善,可以復原歷史信息和歷史樣貌,作為教育展 不O
【具體實施方式】
[0021] 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0022] 本發(fā)明具有快速、高效、成本低、材料易得、樣品獲得量多等特點。所需材料與工具 主要有:原土、土壤篩、水、塑型模具、雕刻工具、生漆、顏料等。具體實施方法和細節(jié)如下:
[0023] ①原料處理。原狀土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十分的不均勻,并且含有雜質(zhì)較多。所 以原料處理的第一步,先用木棍將原土滾壓(注意不能用榔頭或其它重物擊打,因為擊打 的方式會破壞土壤的礦物晶粒),土壤越細碎越好,以便過篩。其次是將壓碎后的土分別過 不同大小的土壤篩,一般從孔徑大的至孔徑小的,例如,可先過2_孔徑的篩,再過0. 5_孔 徑的篩,即可得到非常純凈的細土。
[0024] ②和泥。過篩后的細土和水均勻攪拌,和成膠泥狀態(tài)。泥料軟硬的把握十分重要, 保證泥料在塑型過程中具有良好的粘合性能。水和細土的混合比例也十分關(guān)鍵,水的量太 多,會造成樣品無法塑型,水太少,泥土的粘合性不好,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陶制樣品的最終 成型效果。根據(jù)經(jīng)驗,一般土和水的用量在3~4 : 1的比例。和好后,將泥團放置2-3天 (泥團變松弛,更有韌勁,微觀結(jié)構(gòu)變均勻),即所謂"陳腐"一段時間,方可使用。
[0025] ③揉泥。放置陰干后的泥團變得均勻,下一步就是進行揉泥。捏取適量的泥團,揉 搓成條狀,對于制作一件小陶俑或者小陶馬,泥條的長度控制在模具形狀的長度。
[0026] ④制坯。把揉搓好的泥條填入模具中,一般模具分為前后兩個,將泥條分別填實填 平于模具里,一邊按壓,一邊填實。
[0027] ⑤合范。填好后將前后兩邊的模具合實,放置,粘合成型。
[0028] ⑥打開模具。晾置1-2天,方可從模具中取出。
[0029] ⑦陰干、修整。陶器的干燥脫水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陶器制作完成后,必須放 置在陰涼處進行陰干,這是陶器制作過程中必要的一道工序。若陶器做好后,被"風吹日 曬",或放置在溫度高的地方,陶器表面很快失水,而胎內(nèi)的水分排出的比較緩慢,這樣陶器 就會由于應力的不均勻而崩裂。較厚的陶器,在陰干的過程中最好裹上一層濕水的麻袋片, 以防止表面失水過快而發(fā)生崩裂。大型器物為使其不開裂,在陰干過程中還需用陶拍拍打 內(nèi)壁。陰干時間冬天約20天,夏天10天。修整在陰干的同時進行,使用工具,例如手術(shù)刀 等,對陶制樣品細節(jié)部位進行修整。
[0030] ⑧燒制。小火(30°C-40°c)保溫24h,再加大火力燒12h,火候均勻,燒成出來的 質(zhì)量和外形都很好,最后晾涼24h。
[0031] ⑨加炭、封窯、頂部加水。整個加炭過程約20min,經(jīng)驗表明,高I. 6m、寬I. 4m拱形 窯加炭約30-40kg。封窯實行全密封形式。頂部加水是為了逐步緩慢降溫,以至于燒制過程 中的陶制樣品溫度有一個緩沖過程,具體頂部加水降溫操作為逐步加水1天,約280kg。
[0032] (Q)出S。降溫完成后,陶制樣品制作完成。
[0033] 實施例秦俑一號坑出土秦俑模擬陶片的制作與燒制實驗研宄
[0034] 此案例為秦俑一號坑出土秦俑模擬陶片的制作與燒制技術(shù),陶片的制作,大致可 分為:①取土。經(jīng)過研宄對比,驗證了制作秦俑的土壤原料為秦始皇帝陵地區(qū)的護土。洗 土。把取來的黃土壓碎,倒入盆中,再加入清水進行浸泡,浸泡時間大約1天。在比較平坦 的地面上挖一些長方形淺坑,深約10厘米,其上鋪上麻袋,把除去雜質(zhì)的"渾水"倒在麻袋 上。"渾水"中的大部分水分透過麻袋滲入地下,留在麻袋上的渾水逐漸變稠、變硬,最后成 為了泥。
[0035] ②制作。
[0036] ③陰干。
[0037] ④修整。
[0038] ⑤燒制。
[0039] 成功地制作和燒制了200余件秦俑模擬陶片樣品,用于實驗檢測、保護、修復及復 制研宄。
[0040]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任何熟 悉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在本發(fā)明披露的技術(shù)范圍內(nèi),可顯而易見地得到的技術(shù)方案的簡 單變化或等效替換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
【主權(quán)項】
1. 一種模擬秦俑陶片樣品的標準規(guī)范化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① 原料處理:先用木棍將原土滾壓,土壤越細碎越好,以便過篩,其次是將壓碎后的土 分別過不同大小的土壤篩; ② 和泥:過篩后的細土和水均勻攪拌,和成膠泥狀態(tài),般土和水的用量在3~4 : 1的 比例,和好后,將泥團放置2-3天; ③ 揉泥:放置陰干后的泥團變得均勻,捏取泥團,揉搓成條狀,對于制作一件小陶俑或 者小陶馬,泥條的長度控制在模具形狀的長度; ④ 制坯:把揉搓好的泥條填入模具中,模具分為前后兩個,將泥條分別填實填平于模具 里,一邊按壓,一邊填實; ⑤ 合范:填好后將前后兩邊的模具合實,放置,粘合成型; ⑥ 打開模具:晾置1-2天,方從模具中取出; ⑦ 陰干、修整:在陰干的過程中裹上一層濕水的麻袋片,以防止表面失水過快而發(fā)生崩 裂,大型器物為使其不開裂,在陰干過程中還需用陶拍拍打內(nèi)壁,陰干時間冬天為20天,夏 天為10天,修整在陰干的同時進行,使用工具,對陶制樣品細節(jié)部位進行修整; ⑧ 燒制:小火30°C-40°C保溫24h,再加大火力燒12h,火候均勻,最后晾涼24h; ⑨ 加炭、封窯、頂部加水:整個加炭過程20min,高I. 6m、寬I. 4m拱形窯加炭30-40kg; 封窯實行全密封形式,具體頂部加水降溫操作為逐步加水1天,加水量為280kg; ⑩ 出S:降溫完成后,陶制樣品制作完成。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模擬秦俑陶片樣品的標準規(guī)范化制作方法,該方法可分為幾個步驟:原料、和泥、揉泥、制坯、合范、打開模具、陰干、燒制、加炭、封窯、頂部加水、出窯。本發(fā)明針對模擬秦俑坑出土的陶制文物,設計出一套系統(tǒng)、標準、規(guī)范的陶制文物制作流程,可快速、高效地獲得陶制樣品,供文物研究和博物館教育使用。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陶制文物樣品制作流程具有快速、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
【IPC分類】C04B33/00
【公開號】CN104926274
【申請?zhí)枴緾N201510202108
【發(fā)明人】容波, 周珺, 周鐵, 朱振宇, 蘭德省, 趙劍
【申請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公開日】2015年9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