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投影式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投影式顯示裝置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以及一種對來自于光源的光進行調制,且將經(jīng)過調制的光進行放大投影 的投影式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先前,所謂的3板式液晶投影儀中,將來自于光源的光分離成紅色波段的光、綠色 波段的光以及藍色波段的光,并且使所分離的各種光照射到光調制部的與各種顏色對應的 各種調制部。經(jīng)各種調制部調制的各種光由分色棱鏡合成,并且利用投影透鏡將所合成的 光放大投影到被投影面。
光調制部的各種調制部由入射側偏光板、液晶面板、射出側偏光板等光學元件構 成。這些光學元件在對光進行調制時會發(fā)熱,因此在投影儀中具備用來對這些光學元件進 行冷卻的冷卻裝置。
例如,冷卻裝置具備冷卻扇,通過從冷卻扇向光調制部輸送冷卻風來對各種光調 制部進行冷卻(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08-298812號公報,以下稱為“專利文獻1”)。發(fā)明內容
各種光調制部在進行調制時所吸收的光量有所不同,因此發(fā)熱量不同。綠色用的 調制部的發(fā)熱量最大,藍色用的調制部的發(fā)熱量次之。與綠色用的及藍色用的調制部的發(fā) 熱量相比,紅色用的光調制部的發(fā)熱量較少。另外,與液晶面板或入射側偏光板的發(fā)熱量相 比,射出側偏光板的發(fā)熱量較大。
因此較理想的是,從冷卻裝置供給風量與各種調制部的發(fā)熱量相對應的冷卻風來 適度地對各種調制部進行冷卻。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所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有效地冷卻對來 自于光源的光進行調制的光調制部的投影式顯示裝置。
本發(fā)明的投影式顯示裝置包括對來自于光源的光進行調制的光調制部、以及對所 述光調制部進行冷卻的冷卻裝置。這里,所述光調制部具有用來對紅色波段的光進行調制 的紅色調制部、用來對綠色波段的光進行調制的綠色調制部、以及用來對藍色波段的光進 行調制的藍色調制部。進一步地說,所述冷卻裝置具有向所述光調制部輸送冷卻風的冷卻 扇,相對于所述各種調制部而至少對應著一個所述冷卻扇,且至少相對于所述綠色調制部 對應著多個所述冷卻扇。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結構,從單獨的冷卻扇分別對紅色調制部、綠色調制部以及藍色調 制部輸送冷卻風,因此通過對應于各種調制部的發(fā)熱量來設定各冷卻扇的風量,那么可以 良好地冷卻各種調制部。
進一步地說,因為從多個冷卻扇對發(fā)熱量最多的綠色用的調制部輸送冷卻風,所 以可以確保充足的風量,從而可以充分地對所述調制部進行冷卻。
在本發(fā)明的投影式顯示裝置中,冷卻裝置可以形成為相對于所述藍色調制部而對應著多個所述冷卻扇的結構。
根據(jù)所述結構,也從多個冷卻扇對發(fā)熱量較多的藍色用調制部輸送冷卻風,因此 可以確保充足的風量,從而可以充分地對所述調制部進行冷卻。
在本發(fā)明的投影式顯示裝置中,作為更具體的結構可以形成為如下結構,即所述 冷卻裝置中,相對于所述綠色調制部以及所述藍色調制部而分別對應著兩個所述冷卻扇。
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地說,所述各種調制部可以包括入射側偏光板、液晶面板以及 射出側偏光板。另外,所述冷卻裝置可以包括與所述入射側偏光板以及所述液晶面板相對 應的第1吹出口、以及與所述射出側偏光板相對應的第2吹出口。而且,對于與所述綠色調 制部以及所述藍色調制部相對應的第1吹出口以及第2吹出口來說,是從一個所述冷卻扇 對一個吹出口輸送冷卻風。
根據(jù)所述結構,在綠色用以及藍色用的調制部中,根據(jù)入射側偏光板以及液晶面 板的發(fā)熱來設定從第1吹出口吹出的冷卻風的風量,并且根據(jù)射出側偏光板的發(fā)熱來設定 從第2吹出口吹出的冷卻風的風量,由此可以良好地對這些光學元件進行冷卻。
另外,在綠色用以及藍色用的調制部中,因發(fā)熱量較大而需要較大的風量,因此在 從一個冷卻扇通過單獨的導管(duct)分別對第1吹出口與第2吹出口輸送冷卻風的情況 下,需要較大的冷卻扇。如果冷卻扇變大,那么其吹出口也變大,因此冷卻扇的吹出口與第1 吹出口以及第2吹出口的開口面積的差增大。這樣,從冷卻扇的吹出口起到第1吹出口以 及第2吹出口為止的各風路的吸入量變大,因此壓力損耗增大,從而使得冷卻扇的送風效 率變低。
在所述結構中,在綠色用以及藍色用的調制部中,從一個冷卻扇分別對第1吹出 口以及第2吹出口輸送冷卻風,因此對于各個冷卻扇來說,可以減小與所對應的吹出口的 開口面積的差。因此,可以提高各冷卻扇的送風效率。
另外,對于所述紅色調制部可以對應著一個所述冷卻扇。這種情況下,對于與所述 紅色調制部相對應的第1吹出口以及第2吹出口來說,從一個所述冷卻扇對這兩個吹出口 輸送冷卻風。
在所述結構中,對與所述綠色調制部相對應的所述第2吹出口輸送冷卻風的所述 冷卻扇的風量、以及對與所述紅色調制部相對應的所述第1吹出口以及第2吹出口輸送冷 卻風的所述冷卻扇的風量,可以多于其他的所述冷卻扇的風量。
這樣,可以良好地對綠色調制部的射出側偏光板以及紅色調制部進行冷卻。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地冷卻對來自于光源的光進行調制 的光調制部的投影式顯示裝置。
本發(fā)明的效果以及意義可通過以下所示的實施例的說明而更加明確。但是,以下 的實施例終究是實施本發(fā)明時的一個例子,本發(fā)明并不是局限于以下實施例中所揭示的內容。
圖1是示出實施例的投影儀結構的圖。
圖2是示出實施例的投影儀的內部構造的圖。
圖3是示出實施例的光學系統(tǒng)結構的圖。
圖4是示出實施例的棱鏡單元結構的圖。
圖5是示出安裝著實施例的棱鏡單元的安裝框架結構的圖。
圖6是將實施例的棱鏡單元固定于安裝框架后的狀態(tài)的圖。
圖7是示出實施例的光學系統(tǒng)的冷卻裝置結構的圖。
圖8是示出實施例的上部外殼以及第1到第3導管結構的圖。
圖9是示出實施例的下部外殼以及第4到第6導管結構的圖。
圖10是示出從實施例的燈單元的后方觀察的透視縱剖面圖以及從燈單元的前方 觀察的透視橫剖面圖。
圖11是示出從實施例的燈單元13的前方所觀察的透視圖。
圖12是示出實施例的燈單元的左側視圖以及后視圖。
圖13是示出實施例的燈單元的俯視圖以及仰視圖。
圖14是示出在實施例的燈單元中連接著風扇單元的狀態(tài)的正視圖。
圖15示出拆卸去實施例的棱鏡用罩蓋以及燈用罩蓋后狀態(tài)的上機殼的透視圖。
圖16是示出實施例的棱鏡用罩蓋結構的圖。
圖17是示出實施例的燈用罩蓋結構的圖。
圖18是示出在實施例的上機殼上安裝著棱鏡用罩蓋以及燈用罩蓋的狀態(tài)的主要 部分的剖面圖。
圖19是示出打開實施例的燈用罩蓋后的狀態(tài)的圖。
圖20是用來對打開實施例的燈用罩蓋時的燈用罩蓋的動作進行說明的主要部分 的剖面圖。
圖21是示出打開實施例的棱鏡用罩蓋后的狀態(tài)的圖。
標號說明
16棱鏡單元(光調制部)
20冷卻裝置
108液晶面板(藍色調制部)
109入射側偏光板(藍色調制部)
110射出側偏光板(藍色調制部)
113液晶面板(綠色調制部)
114入射側偏光板(綠色調制部)
115射出側偏光板(綠色調制部)
121液晶面板(紅色調制部)
122入射側偏光板(紅色調制部)
123射出側偏光板(紅色調制部)
224,225,226,227,228,229 冷卻扇
213、215、221 吹出 口(第 1 吹出 口 )
214、216、222 吹出 口(第 2 吹出 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投影儀的整體結構>
圖1是示出投影儀結構的圖。圖1(a)是從前方觀察投影儀的透視圖,圖1(b)是 從后方觀察投影儀的透視圖。
參照圖1,投影儀具備在左右方向較長的大致長方體形狀的機殼1。機殼1包括上 面敞開的下機殼2、以及覆蓋下機殼2上面的上機殼3。
在下機殼2的前表面中央部形成著投影口 4,投影透鏡5的前部從投影口 4露出。
下機殼2的左側面,除了前端部以及后端部以外由吸氣口蓋6構成。吸氣口蓋6在 其下端部具有鉸鏈構造(未圖示),并且以下端部為支點而在左方向敞開(參照圖2)。在 吸氣口蓋6上形成著吸氣口 7。吸氣口 7由多個狹縫狀的孔構成。
在下機殼2的右后方的角落部形成著排氣口 8。排氣口 8由多個狹縫狀的孔構成。 在下機殼2的背面設置著AV端子部9,從AV端子部9輸入AV(audiovisual,音頻視頻)信 號。
上機殼3具備棱鏡用罩蓋10與燈用罩蓋11。棱鏡用罩蓋10是為了更換棱鏡單元 而用來覆蓋形成在上機殼3的棱鏡用開口的罩蓋。燈用罩蓋11是為了更換燈單元而用來 覆蓋形成在上機殼3上的燈用開口的罩蓋。棱鏡用罩蓋10以及燈用罩蓋11的上面與上機 殼3的上面處于一個面上。下文中將對這些棱鏡用罩蓋10以及燈用罩蓋11向上機殼3安 裝的安裝構造進行說明。
在上機殼3的右側前端部設置著指示器部12。指示器部12具備多個LED。通過 各LED的點燈狀態(tài)來告知投影儀是在運轉中還是處于待機狀態(tài),并且告知各種錯誤狀態(tài)。 例如,也可以利用指示器部12來告知燈單元到了應更換的時候。
圖2是示出投影儀的內部構造的圖。圖2(a)是拆除上機殼3后的狀態(tài)的投影儀 的透視圖。圖2(b)是從圖2(a)的狀態(tài)拆除控制基板25、AV端子部9以及吸氣口構件22 后的狀態(tài)的投影儀的透視圖。
參照圖2 (b),在下機殼3的內部配置著燈單元13、以及對來自于燈單元13的光進 行調制,并且生成影像光的光學系統(tǒng)14。
燈單元13是能夠從上方裝卸地配置在下機殼2的右側面?zhèn)鹊闹醒氩俊魡卧?3 包括光源燈300、以及支撐光源燈300的燈座400 (參照圖10)。在燈單元13的前方配置著 風扇單元15。風扇單元15通過輸送風來對光源燈300進行冷卻。在燈座400上設置著用 來將來自于風扇單元15的冷卻風導引到光源燈300的通風導管。另外,在下文中將對燈單 元13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
光學系統(tǒng)14配置在燈單元13的左方和下機殼2的中央部。光學系統(tǒng)14包括棱 鏡單元16。棱鏡單元16可以從上方裝卸地配置在下機殼2內。另外,在下文中將對光學系 統(tǒng)14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
在光學系統(tǒng)14的前方配置著透鏡移動單元17。在透鏡移動單元17上安裝著投影 透鏡5。投影透鏡5對由光學系統(tǒng)10所生成的影像光進行放大并且投影到熒幕等被投影面 上。透鏡移動單元17使用馬達的驅動力而使投影透鏡5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移動。 由此可以對投影畫面的位置進行調整。
在光學系統(tǒng)14的后方配置著電源單元18。電源單元18具備電源電路,其對投影 儀的各電子零件供給電源。在電源單元18的上部配置著燈鎮(zhèn)流器19。燈鎮(zhèn)流器19將從電源單元18所提供的電源轉換成適于光源燈300的電源并且供給到光源燈300。
在下機殼2的內部還配置著冷卻裝置20。冷卻裝置20具有六個冷卻扇,其將從吸 氣口 7所吸入的外部空氣供給到棱鏡單元16等、以及光學系統(tǒng)14發(fā)熱零件來對這些零件 進行冷卻。在下文中將對冷卻裝置20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
在電源單元18以及燈鎮(zhèn)流器19的左方配置著電源用冷卻扇21。電源用冷卻扇 21向電源單元18以及燈鎮(zhèn)流器19輸送風來對這些零件進行冷卻。電源用冷卻扇21使用 例如軸流風扇。
其次,參照圖2(a),在下機殼2的左側面部安裝著吸氣口構件22。吸氣口構件22 包括框構件23、以及安裝在框構件23上的過濾構件24。在框構件23的與過濾構件M對 向的面上形成著吸氣口(未圖示)。過濾構件M由吸氣口蓋6覆蓋。在更換過濾構件M 時,打開吸氣口蓋6來將過濾構件M從框構件23上拆卸下來。
另外,在吸氣口構件22中,在比過濾構件M更下游的側上配置著風速感應器(未 圖示)。根據(jù)此風速感應器所檢測出的風速,判斷過濾構件M的堵塞情況,并且通過指示器 部12等來告知堵塞情況。
當燈單元15、冷卻裝置20、電源用冷卻扇21等運轉時,外部空氣通過吸氣口蓋6 的吸氣口 7、過濾構件對、框構件23的吸氣口而被吸入。
在下機殼2的右后方的角落部配置著排氣扇25。排氣扇25是相對于下機殼2的 右側面以及背面傾斜配置,并且其吸氣面朝向左斜前方。排氣扇25使用例如軸流風扇。
當排氣扇25運轉時,正如圖2(b)所示,從左側面的方向,對電源單元18以及燈鎮(zhèn) 流器19進行了冷卻的冷卻風被吸入到排氣扇25,并且從前表面的方向對光源燈300進行冷 卻,從燈單元13所排出的冷卻風被吸入到排氣扇25中。另外,從左斜前方,對光學系統(tǒng)14 進行了冷卻的冷卻風被吸入到排氣扇25中。此時,因為排氣扇25的吸氣面朝向左斜前方, 因此來自于燈單元13側、電源單元18側、光學系統(tǒng)14側這三側的冷卻風容易被吸入到排 氣扇25中。因此,可以順利地地將冷卻了各個發(fā)熱零件之后的冷卻風排出到外部,并且可 以良好地將這些發(fā)熱零件冷卻。
另外,吸氣口 7形成于與排氣扇25相反的側面(左側面),因此從吸氣口 7所吸入 的外部空氣可以在充分地用于對燈單元13、電源單元13以及光學系統(tǒng)14進行冷卻之后被 吸入到排氣扇25。因此,可以更好地對所述的發(fā)熱零件進行冷卻。
進一步地說,來自于所述三側的冷卻風并不是從排氣扇25排出之后立即被排出 到外部,而是在排氣扇25的排氣面與下機殼2的角落部之間的空間中很好地混合之后再被 排出。光源燈300與電源單元18等相比溫度非常高,因此,來自于燈單元13側的冷卻風與 來自于其他方向的冷卻風相比而溫度非常高。然而,如上所述,從燈單元13側吸入到排氣 扇25中的冷卻風,在與來自于其他方向的冷卻風很好地混合之后再排出,因此,可以實現(xiàn) 排氣溫度的降低。
另外,通過傾斜地配置排氣扇25,可以在由下機殼2的角落部、燈單元13、以及電 源單元18所包圍的有限的空間中配置尺寸盡可能大的排氣扇。
另外,排氣口 8形成于下機殼2的角落部,因此可以增大排氣口 8的開口面積。由 此可以更加順利地進行排氣。
另外,根據(jù)下機殼2內的各結構零件的配置,有些情況下排氣扇25可配置在其他角落部而非右后方的角落部。
正如圖2(a)所示,在光學系統(tǒng)10以及電源單元18的上方配置著控制基板26。在 控制基板26上具備用來控制液晶面板、光源燈300等各驅動零件的控制電路。在棱鏡單元 16的上方槽嵌著控制基板26。通過這樣,可以在安裝著控制基板沈的狀態(tài)下從上方裝卸 棱鏡單元16。
<光學系統(tǒng)的結構>
圖3是示出光學系統(tǒng)14結構的圖。
從光源燈300所射出的白色光透過聚光透鏡101、復眼積分器102、PBS陣列103。 復眼積分器102使照射到(下述)液晶面板的各種顏色光的光量分布均勻化,PBS陣列103 使朝向分色鏡105的光的偏光方向集中到一個方向。
透過PBS陣列103的光透過聚光透鏡104后入射至分色鏡105。
分色鏡105僅對所入射的光中的藍色波段的光(以下稱為“B光”)進行反射,并 且透過綠色波段的光(以下稱為“G光”)與紅色波段的光(以下稱為“R光”)。
由分色鏡105所反射的B光經(jīng)過聚光透鏡104、106的透鏡作用與反射體107的反 射,以適當?shù)恼丈錉顟B(tài)照射到藍色用的液晶面板108上。液晶面板108根據(jù)藍色用的影像 信號而進行驅動,并且根據(jù)其驅動狀態(tài)來對B光進行調制。另外,在液晶面板108的入射側 配置著1片入射側偏光板109,經(jīng)過入射側偏光板109而使B光照射到液晶面板108上。另 外,在液晶面板108的射出側配置著2片射出側偏光板110,從液晶面板108所射出的B光 入射到射出側偏光板110上。
透過分色鏡105的G光以及R光入射到分色鏡111上。分色鏡111反射G光并且 使R光透過。
由分色鏡111所反射的G光,在聚光透鏡104、112的透鏡作用下,以適當?shù)恼丈錉?態(tài)照射到綠色用的液晶面板113上。液晶面板113根據(jù)綠色用的影像信號進行驅動,并且 根據(jù)其驅動狀態(tài)而對G光進行調制。另外,在液晶面板113的入射側配置著1片入射側偏 光板114,經(jīng)過入射側偏光板114而使G光照射到液晶面板113上。另外,在液晶面板113 的射出側配置著2片射出側偏光板115,使從液晶面板113所射出的G光入射到射出側偏光 板115上。
透過分色鏡111的R光,經(jīng)過聚光透鏡104、116以及中繼透鏡117、118的透鏡作 用來及反射體119、120的反射,以適當?shù)恼丈錉顟B(tài)照射到紅色用的液晶面板121上。液晶 面板121根據(jù)紅色用的影像信號進行驅動,并且根據(jù)其驅動狀態(tài)而對R光進行調制。另外, 在液晶面板121的入射側配置著1片入射側偏光板122,經(jīng)過入射側偏光板122而使R光照 射到液晶面板121上。另外,在液晶面板121的射出側配置2片射出側偏光板123,從而使 從液晶面板121所射出的R光入射到射出側偏光板123上。
經(jīng)過液晶面板108、113、121調制的B光、G光、R光,透過射出側偏光板110、115、 123而入射到分色棱鏡IM上。分色棱鏡IM對B光、G光以及R光中的B光與R光進行反 射并使G光透過,通過這樣對B光、G光以及R光進行色合成。這樣,經(jīng)過色合成的影像光 從分色棱鏡1 朝向投影透鏡5射出。
另外,作為構成光學系統(tǒng)14的光調制元件,除了所述透過式的液晶面板108、113、 121之外,也可以使用反射式的液晶面板以及MEMS器件。
<棱鏡單元的安裝構造>
圖4是示出棱鏡單元16結構的圖。圖4(a)是棱鏡單元16的透視圖,圖4(b)是 棱鏡單元16的仰視圖。棱鏡單元16是通過將液晶面板108、113、121、射出側偏光板110、 115,123以及分色棱鏡IM安裝在棱鏡架125上而作為一個單元來形成的。另外,液晶面板 108、113、121經(jīng)過支架126固定于棱鏡架125上。
在棱鏡架125的底部的三個部位上設置著安裝支腳127。在各安裝支腳127上形 成著安裝孔128以及定位孔129。另外,在棱鏡架125的底面中央形成著取放孔130。在取 放孔130的入口部形成著向孔的內側突出的環(huán)狀的邊框部131。
圖5是示出安裝著棱鏡單元16的安裝框架132結構的透視圖。
在下機殼2中設置著安裝有棱鏡單元16的安裝框架132。在安裝框架132上設置 著與棱鏡架125的三個安裝孔1 對應的三個凸起部133。另外,在安裝框架132上設置著 與棱鏡架125的三個定位孔1 對應的定位突起134。進一步地說,在安裝框架132上設置 著與取放孔130對應的防脫銷135。
圖6 (a)是示出將棱鏡單元16固定于安裝框架132上之后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另外, 圖6(b)是示出在取放孔130取放著防脫銷135的狀態(tài)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
就棱鏡單元16來說,以在各定位孔1 嵌入所對應的定位突起134的狀態(tài)將棱鏡 單元16載置于安裝框架132。通過這樣棱鏡架125的各安裝孔1 與所對應的凸起部133 保持一致。這種情況下,在棱鏡單元16的取放孔130中嵌入防脫銷135。這樣,棱鏡架125 的安裝支腳127螺固于凸起部133,由此將棱鏡單元16固定于安裝框架132。
正如圖6(b)所示,在防脫銷135的前端部,形成著在周方向上撓曲的卡止部136, 將防脫銷135取放到取放孔130中,那么卡止部136便卡住邊框部131。通過這樣即便向拔 出方向施加棱鏡單元16的自身重量程度的力,防脫銷135也不會從取放孔130拔出。
作為投影儀的設置形態(tài),除了設置于地板面或桌上的設置形態(tài)(置放設置)外,存 在懸吊于天花板上的設置形態(tài)(懸吊設置)。在懸吊設置的情況下,投影儀是以上下顛倒的 狀態(tài)進行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當懸吊設置投影儀時,即便從凸起部133取下螺絲,棱鏡單元16也 不會因自身重量而從安裝框架132脫離。因此,在更換棱鏡單元16時,可以容易地進行拆 裝操作。
在所述實施例中,在安裝框架132上固定著作為單獨構件的防脫銷135。然而,并 不局限于這個,只要使形成著卡止部136的防脫部從安裝框架132突出即可。這種情況下, 防脫部也可以與安裝框架132形成為一體。
<光學系統(tǒng)的冷卻裝置的結構>
圖7到圖9是示出光學系統(tǒng)14的冷卻裝置20結構的圖。圖7 (a)、(b)是冷卻裝 置20的透視圖。為方便起見,圖7(a)中僅將光學系統(tǒng)14的結構中的棱鏡單元16和PBS 陣列103隨同冷卻裝置20示出。另外,圖8(a)、(b)是上部外殼202以及第1到第3導管 210、211、212的俯視圖以及仰視圖。進一步地說,圖9(a)、(b)是下部外殼203以及第4到 第6導管217、218、219的俯視圖以及仰視圖。
冷卻裝置20具備風扇外殼201。風扇外殼201包括上部外殼202與下部外殼203。 這些外殼202、203的背面與底面敞開。下部外殼203安裝在下機殼2的底面,在下部外殼203之上安裝著上部外殼202。
在上部外殼202內,由兩個間隔壁20加、202b劃分為三個收納部(第1收納部204、 第2收納部205以及第3收納部206)。另外,在下部外殼203內,也由兩個間隔壁203a、 203b劃分為三個收納部(第4收納部207、第5收納部208以及第6收納部209)。
在上部外殼202的第1收納部204、第2收納部205以及第3收納部206分別連接 著第1導管210、第2導管211以及第3導管212。這些導管210、211、212具有底面敞開的 形狀,且延伸到棱鏡單元16的下方。這些通風導管210、211、212是使用樹脂材料而與上部 外殼202形成為一體。
在第1導管210的前端部形成著吹出口 213。吹出口 213朝向綠色用的入射側偏 光板114以及液晶面板113。在吹出口 213的出口部分的中央形成著間隔件213a,容易分 別向入射側偏光板114與液晶面板113輸送冷卻風。在第2導管211的前端部形成著吹出 口 214。吹出口 214朝向綠色用的射出側偏光板115。在第3導管212的前端部形成著兩 個吹出口 215、216。吹出口 215朝向紅色用的入射側偏光板122以及液晶面板121,且吹出 口 216朝向紅色用的射出側偏光板123。
在下部外殼203的第4收納部207、第5收納部208以及第6收納部209分別連接 著第4導管217、第5導管218以及第6導管219。這些導管217、218、219具備底面敞開的 形狀,并且第4導管217延伸到PBS陣列103的下方,第5、第6導管218、219延伸到棱鏡單 元16的下方。這些通風導管217、218、219是使用樹脂材料而與下部外殼203形成為一體。
在第4導管217的前端部形成著吹出口 220。吹出口 220朝向PBS陣列103。在 第5導管218的前端部形成著吹出口 221。吹出口 221朝向藍色用的入射側偏光板109以 及液晶面板108。在第6導管219的前端形成著吹出口 222。吹出口 222朝向藍色用的射 出側偏光板110。另外,在PBS陣列103用的吹出口 220的臨近處形成著另外一個吹出口 223。吹出口 223連接著與冷卻裝置20分開的其他冷卻扇(未圖示),來自于此冷卻扇的冷 卻風從吹出口 223吹出。另外,在吹出口 220、223的出口,為容易將風吹向PBS陣列103而 設置著偏向板220a。
正如圖9 (a)所示,在第4、第5以及第6導管217、218、219的上面,一體地形成著與 第1、第2以及第3導管210、211、212對應的底面構件210b、211b、212b。當將上部外殼202 安裝在下部外殼203時,第1、第2以及第3導管210、211、212的底面由各底面構件210b、 211b,212b堵塞而形成密封構造的通風導管。另一方面,第4、第5以及第6導管217、218、 219的底面在下部外殼202安裝在下機殼2由與下機殼2形成為一體的底構件(未圖示) 堵塞而形成密封構造的通風導管。
在風扇外殼201的第1到第6收納室204-209中分別配置著冷卻扇(從第1到第 6風扇224-229) 各冷卻扇2對_2四的吹出口 2Ma 229a,正如圖8 (b)、圖9 (b)所示,與 所對應的通風導管210-212,217-219的入口 210a 212a,217a 219a連接。各冷卻扇 224-229是具有相同性能的雙面吸入式的離心風扇,其吸氣口 224b 229b形成于兩端面。
第1風扇224、第2風扇225以及第3風扇2 螺固于下部外殼203的上面上所設 置的安裝架230。另外,第4風扇227、第5風扇228以及第6風扇2 螺固于下機殼2的 底面上所設置的安裝架231。在固定于安裝架230、231之后的狀態(tài)下,在各冷卻扇2對_2四 的兩端面與各收納部204-209的上面以及底面之間,形成著用來導入外部空氣的間隙。
另外,正如圖2(a)所示,風扇外殼201的背面是由吸氣口構件22覆蓋。
這樣,當各冷卻扇224-2 運轉時,經(jīng)過吸氣口構件22而吸入到機殼1內的外部 空氣,從風扇外殼201的后方通過各收納部204-209的上下的間隙,從各冷卻扇224-2 的 兩端面的吸氣口 224b 229b吸入。
從第1風扇2M所吹出的冷卻風通過第1導管210而從吹出口 213朝向綠色用 的入射側偏光板114以及液晶面板113吹出。由此對入射側偏光板114以及液晶面板113 進行冷卻。從第2風扇225所吹出的冷卻風通過第2導管211而從吹出口 214朝向綠色用 的射出側偏光板115吹出。由此對射出偏光板115進行冷卻。從第3風扇2 所吹出的冷 卻風通過第3導管212而從吹出口 215朝向紅色用的入射側偏光板122以及液晶面板121 吹出,并且從吹出口 216朝向紅色用的射出側偏光板123吹出。通過這樣對入射側偏光板 122、液晶面板121以及射出側偏光板123進行冷卻。
從第4風扇227所吹出的冷卻風,通過第4導管217而從吹出口 220朝向PBS陣 列103吹出。由此對PBS陣列103進行冷卻。從第5風扇2 所吹出的冷卻風,通過第5 導管218而從吹出口 221朝向藍色用的入射側偏光板109以及液晶面板108吹出。由此對 入射側偏光板109以及液晶面板108進行冷卻。從第6風扇2 所吹出的冷卻風,通過第 6導管219而從吹出口 222朝向藍色用的射出側偏光板110吹出。由此對射出偏光板110 進行冷卻。
在棱鏡單元16中,根據(jù)進行調試時所吸收的光量的關系,綠色用的調制部(液晶 面板113、入射側偏光板114、射出側偏光板11 的發(fā)熱量最多。藍色用的調制部(液晶面 板108、入射側偏光板109、射出側偏光板110)的發(fā)熱量次之。與這些調制部的發(fā)熱量相比, 紅色用的調制部(液晶面板121、入射側偏光板122、射出側偏光板12 的發(fā)熱量較少。與 液晶面板108、113、121、或入射側偏光板109、114、122相比,射出側偏光板110、115、123的 發(fā)熱量較多。如上所述,各種調制部的發(fā)熱量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使第2風扇225以及第3風扇2 的施加電壓相互相等。此原因 在于,這些兩個冷卻扇225、2沈所需要的風量并無大差異。另外,使對第1風扇224、第5風 扇228以及第6風扇2 所施加的電壓相互相等。此是因為所述的三個冷卻扇224、228、 229所需要的風量并無的差異。
而且,第2風扇225、第3風扇226以及第4風扇227的施加電壓設定得大于第1 風扇224、第5風扇228以及第6風扇2 的施加電壓。第2風扇225的施加電壓較高的原 因在于綠色用的射出側偏光板115的發(fā)熱量最大而需要較多的風量。第3風扇2 的風量 較多的原因在于,對于紅色用的調制部來說,僅使用一個第3風扇2 來冷卻入射側偏光板 122、液晶面板121以及射出側偏光板122,因此需要較多的風量。
另外,使第4風扇227的施加電壓與第2風扇225以及第3風扇2 的施加電壓 相等。此是因為延伸到PBS陣列103的第4導管217長于其他的通風導管,壓力損耗較大。
如以上所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對紅色用的調制部是從第3風扇2 輸送冷卻風, 對綠色用的調制部是從第1風扇2M以及第2風扇225輸送冷卻風,對藍色用的調制部是從 第5風扇228以及第6風扇2 輸送冷卻風。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對于各種調制部分 別從單獨的冷卻扇輸送冷卻風。因此,可以根據(jù)各種調制部的發(fā)熱量來設定各冷卻扇224、 225、226、228、229的風量。從而可以降低噪音或消耗電力,同時能良好地對棱鏡單元16進行冷卻。
而且,在本實施例中,對于綠色用的調制部是從第1風扇2 對朝向入射側偏光板 114以及液晶面板113的吹出口 213輸送風,并且從第2風扇225對朝向射出側偏光板115 的吹出口 214輸送風。因此,對于發(fā)熱量最多的綠色用的調制部可以確保充足的風量,并且 可以充分確保對所述的調制部的冷卻。另外,可以根據(jù)入射側偏光板114以及液晶面板113 的發(fā)熱量來設定第1風扇2M的風量,并且根據(jù)射出側偏光板115的發(fā)熱量來設定第2風 扇225的風量,因此,可以有效地對這些光學元件進行冷卻。
與上所述相同的是,對于藍色用的光學元件也是從第5風扇2 對朝向入射側偏 光板109以及液晶面板108的吹出口 221輸送風,并且從第6風扇2 對朝向射出側偏光 板110的吹出口 222輸送風。因此,對于發(fā)熱量次于綠色用的調制部的藍色用的調制部可 以確保充足的風量,并且可以充分地對所述的調制部進行冷卻。另外,可以根據(jù)入射側偏光 板109以及液晶面板108的發(fā)熱量來設定第5風扇2 的風量,并且可以根據(jù)射出側偏光 板110的發(fā)熱量來設定第6風扇2 的風量,從而可以有效地對這些光學元件進行冷卻。
另外,在通過單獨的導管從一個冷卻扇對綠色用(藍色用)的調制部的兩個吹出 口 213、214(221、222)輸送風的情況下,需要較大的冷卻扇。如果增大冷卻扇,那么其吹出 口也增大。因此,冷卻扇的吹出口與各吹出口 213、214(221、222)的開口面積的差增大。這 樣一來從冷卻扇到各吹出口 213、214(221、222)的各風路的節(jié)流量增大,因此而壓力損耗 增大,因此冷卻扇的送風效率下降。
在本實施例中,分別從一個冷卻扇224、225(228、229)對與綠色用(藍色用)的調 制部相對的各吹出口 213、214(221、222)輸送風,因此可以減小各個冷卻扇224、225(228、 229)。通過這樣可以減小冷卻扇風扇224、225(228、229)的吹出口風扇224a、22^^2^a、 229a)與各吹出口 213、214Q21、222)的開口面積的差,因此,可以提高各冷卻扇224、 225(228,229)的送風效率。
另外,在所述實施例中,將六個冷卻扇2^-2 分成接近于所需要的風量的兩個 組,對各個組設定施加電壓。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六個冷卻扇224-2 可以根據(jù)所需 要的風量而分成三個以上的組,并且對各組設定施加電壓?;蛘?,也可以對所有的六個冷卻 扇2^-2 單獨地設定施加電壓。
另外,也可以檢測棱鏡單元16的各種光學元件或PBS陣列103的溫度,并且根據(jù) 所檢測的溫度來改變各冷卻扇2^-2 的施加電壓。這樣一來可以進一步降低噪音以及減 少消耗電力。
進一步地說,在所述實施例中,使兩個吹出口 215、216對應一個冷卻扇(第3風 扇),但是也可以使各吹出口 215、216分別對應一個冷卻扇。另外,也可以根據(jù)需要,使三個 以上的冷卻扇對應各種調制部中的至少一個。
〈燈單元的冷卻構造〉
圖10到圖14是用來對燈單元13的冷卻構造進行說明的圖。圖10(a)是從后方 觀察的燈單元13的透視縱剖面圖。圖10(b)是從前方觀察的燈單元13的透視橫剖面圖。 圖11是從前方所觀察的燈單元13的透視圖。圖12(a)、(b)分別是燈單元13的左側視圖 以及后視圖。圖13(a)、(b)分別是燈單元13的俯視圖以及仰視圖。圖14是示出在燈單元 13連接著風扇單元15的狀態(tài)的正視圖。另外,在圖14中,以虛線示出外殼503的示意外12形,以便能看到配置在風扇單元15的內部的冷卻扇501、502。
參照這些附圖,燈單元13由光源燈300、以及用來支撐光源燈300的燈座400構成。
光源燈300包括發(fā)光管301與反射體302。發(fā)光管301使用金屬鹵化物燈。除此 之外,也可以使用超高壓水銀燈、氙氣燈等燈。反射體302的內面具有拋物面形狀,使發(fā)光 管301發(fā)出的白色光經(jīng)內面反射后朝向前方。
在反射體302的后端部設置著由石膏等形成的反射體座303,以相對于反射體302 而固定發(fā)光管301。發(fā)光管301在反射體座303的內側位置上具有密封部304。
燈座400包括燈座本體401、安裝在燈座本體401的上面后端的上面板402、以及 安裝在燈座本體401的底面后端的底面板403。
在燈座本體401的前表面,形成著使來自于光源燈300的光射出的射出窗404。在 射出窗404中嵌入著耐熱性的玻璃板405。燈座本體401的背面開口,且在此開口部上從后 方安裝著光源燈300。
在燈座本體401的前部的兩側形成著導向片406。在下機殼2的燈單元13的收納 位置上設置著具有縱長的導槽的導向體(未圖示),并且當將燈單元13收納在下機殼2中 時,導向片406從上方嵌入到導槽中。
在燈座本體401的上面形成著第1吹出口 407。在第1吹出口 407設置著朝向后 方并且向下方傾斜的第1偏向板408。另外,在燈座本體401的底面形成著第2吹出口 409。 在第2吹出口 409設置著朝向后方并且向上方傾斜的第2偏向板410。在燈座本體401的 右側面以及左側面,分別形成著排氣口 411、412。在排氣口 411、412設置著網(wǎng)眼狀的過濾器 411a、412a,以防止發(fā)光管301萬一破損時其碎片飛向外部。
上面板402在反射體座303的大致正上方的位置上形成著第3吹出口 413。另外, 底面板403在反射體座303的大致正下方的位置形成著第4吹出口 414。
在風扇座400的上面安裝著上部導管415。正如圖13 (a)所示,上部導管415從 平面方向看呈大致T字狀,其將從右側面?zhèn)鹊娜肟?41 所吸入的冷卻風導引到第1吹出口 407與第3吹出口 413。另一方面,在風扇座400的底面安裝著下部導管416。正如圖13(b) 所示,下部導管416從俯視方向看呈大致T字狀,其將從右側面?zhèn)鹊娜肟?416a所吸入的冷 卻風導引到第2吹出口 409與第3吹出口 414。
另外,在上部導管415內的第1吹出口 407的附近以及下部導管416內的第2吹 出口 409的附近,為防止在發(fā)光管301萬一破損時其破片飛向外部而設置著網(wǎng)眼狀的過濾 器 415a,416a0
正如圖14所示,風扇單元15是以兩個冷卻扇501、502疊成上下2級的狀態(tài)配置 于框架503內。當燈單元13安裝在下機殼2內時,上部導管415的入口 41 與框架503 的上部出口 504連接,且下部導管416的入口 416a與框架的下部出口 505連接。
這樣,當冷卻扇501、502運轉時,由各冷卻扇501、502所生成的冷卻風分別流入到 上部導管415以及下部導管416中。
在圖10(a)、(b)中,以箭頭方向示出冷卻風的流向。在上部導管415內流動的冷 卻風在導管內進行分流后向前方與后方流動。流到前方的冷卻風通過過濾器41 而從第 1吹出口 407吹入到燈座本體401的內部,碰到第1偏向板408而改變方向后流入到反射體302的內側。另外,在下部導管416內流動的冷卻風在導管內進行分流后向前方與后方 流動。流向前方的冷卻風通過過濾器416a而從第2吹出口 409流入到燈座本體401的內 部,碰到第2偏向板410而改變方向后流入到反射體302的內側。利用從這些上下兩側流 入到反射體302的冷卻風對反射體302的內側進行冷卻。隨后,反射體302內的冷卻風通 過過濾器411a、412a而從排出口 411、412排出到燈單元13的外部。
另一方面,在上部導管415內向后方流動的冷卻風從第3吹出口 413吹出,并且從 上方碰觸到光源燈300的反射體座303。另外,在下部導管416內向后方流動的冷卻風,從 第4吹出口 414吹出,并且從下發(fā)碰觸到光源燈300的反射體座303。通過這樣從上下兩側 來對反射體座303進行冷卻,并且經(jīng)過反射體座303而對密封部304進行冷卻。
從燈單元13所吹出冷卻風,如上所述由排氣扇25排出到機殼1的外部。
在重力的影響下,光源燈300在發(fā)光時上部側的溫度高于下部側的溫度。在置放 設置投影儀的情況下,燈單元13成為圖10(a)所示的狀態(tài),光源燈300的上部導管415側 的溫度高于下部導管416側的溫度。另一方面,在懸吊設置投影儀的情況下,燈單元13成 為與正如圖10(a)所示的狀態(tài)相反的狀態(tài),光源燈300的下部導管416側的溫度高于上部 導管415側的溫度。
在本實施例中,在反射體302的內側從上下兩個方向導入由上部導管415以及下 部導管416所分流的冷卻風,因此,無論對投影儀進行置放設置還是懸吊設置,均能可靠地 對光源燈300的高溫部分進行冷卻。
另外,優(yōu)選在對投影儀進行置放設置的情況下,為使光源燈300的上部導管415側 受到更好地冷卻,而使向上部導管415輸送風的冷卻扇501的風量大于向下部導管416輸 送風的冷卻扇502的風量。另一方面,優(yōu)選在懸吊設置投影儀的情況下,為使光源燈300的 下部導管416側受到更好地冷卻,而使冷卻扇502的風量大于冷卻扇501的風量。
另外,對于光源燈300來說,如果發(fā)光管301發(fā)光那么密封部304會因發(fā)光管301 的發(fā)熱而溫度變高。密封部304如果溫度過高那么會產(chǎn)生劣化,由此有可能導致光源燈300 的性能降低。密封部304處于從反射體302的內面隔開的位置,因此無法利用導入到反射體 302的內側的冷卻風來充分地進行冷卻。雖然也考慮增大冷卻風的風量來提高冷卻能力,但 是如果這樣,那么發(fā)光管304會過度冷卻而無法正常地發(fā)光。
在本實施例中,由上部導管415以及下部導管416分流的冷卻風,從上下兩個方向 直接吹到反射體座303,因此,可以良好地冷卻整個反射體座303,并且經(jīng)過反射體座303而 充分冷卻密封部304。因此,可以防止因密封部304的劣化而導致的光源燈300的性能降 低。
<棱鏡用罩蓋以及燈用罩蓋的安裝構造>
圖15是將棱鏡用罩蓋10以及燈用罩蓋11拆除后的狀態(tài)的上機殼3的透視圖。
在上機殼3中,從中央部起遍以及右側面而形成著安裝有棱鏡用罩蓋10以及燈用 罩蓋11的凹部601。凹部601具有安裝著棱鏡用罩蓋10的第1區(qū)域601a與安裝著燈用罩 蓋11的第2區(qū)域601b。
在第1區(qū)域601a中形成著棱鏡用開口 602。棱鏡用開口 602位于配置在下機殼2 內的棱鏡單元16的大致正上方,且具有可以取放棱鏡單元16的大小。
在第1區(qū)域601a中,在前后的壁面上,分別在兩個部位形成著導引條603。在導引條603與凹部601的底面之間設定著規(guī)定的間隙。另外,在左側的壁面上,在兩個部位上形 成著插入孔604。進一步地說,在第1區(qū)域601a的右端中央部,螺帽605朝向上方而埋入并 且其螺孔朝向上方。
在第2區(qū)域601b中,形成著燈用開口 606。燈用開口 606位于下機殼2內所配置 的燈單元13的大致正上方,且具有可以取放燈單元13的大小。在燈用開口 606的前緣部 與后緣部形成著一對導引部607。導引部607由在水平方向上以規(guī)定的間隔排列的兩個肋 條片形成,在將燈單元13收納于下機殼2內的情況下,燈座400的導向片406被導引到兩 個肋條之間。
在第2區(qū)域601b中,燈用開口 606與其左右的部分低于第1的區(qū)域601a下凹。在 由與第1的區(qū)域601的級差所形成的壁面的兩個部位上形成著插入孔608。
在第2區(qū)域601b中,在前緣部以及后緣部分別形成著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導槽609。 在這些導槽609的側面形成著在左右方向細長的導引孔609a。另外,在這些導槽609的大 致中央的外側的位置上,形成著用來通過燈用罩蓋11的軸部808的開口 609b。
另外,在第2區(qū)域601b的右端部,在水平方向上埋入著螺帽610,并且其螺孔從凹 部601側面的安裝孔611朝向側方。在右端部另外還形成著在將上機殼3固定于下機殼2 時,進行螺固的安裝孔612。進一步地說,在右端部形成著向左右方向延伸到的槽部613。在 槽部613的左端部形成著開口 613a,且用來檢測燈用罩蓋11處于完全封閉的狀態(tài)的微型開 關(未圖示)從開口 613a朝向槽部613。
圖16是示出棱鏡用罩蓋10結構的圖。圖16(a)是從外側觀察棱鏡用罩蓋10的 透視圖,圖16(b)是從內側觀察棱鏡用罩蓋10的透視圖。
棱鏡用罩蓋10形成為四邊形,并且具有與凹部601的深度大致相同的厚度。在棱 鏡用罩蓋10的左端部的兩個部位上形成著突起701。另外,在右端部的大致中央設置著具 有安裝孔70 的安裝片702。
在棱鏡用罩蓋10的內側,為了抑制來自于棱鏡用開口 602等的不必要的幅射而安 裝著金屬制的遮蔽板703。另外,在棱鏡用罩蓋10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形成著向左右方向 延伸到被導引條704。
圖17是示出燈用罩蓋11結構的圖。圖17(a)是從外側觀察燈用罩蓋11的透視 圖,圖17(b)是從內側觀察燈用罩蓋11的透視圖。
燈用罩蓋11包括上面板801與側面板802。正如圖1所示,上機殼3的上面具有 從中央朝向左右方向漸漸降低的平緩彎曲的形狀,并且上面板801也配合在上機殼3的上 面形狀而朝向側面板側802平緩地傾斜。
在上面板801的內側設置著金屬制的遮蔽板803。遮蔽板803安裝在從上面板801 的內側稍稍伸出形成的保持部804,在將燈用罩蓋11安裝在上部機殼3上時,覆蓋燈用開口 606。遮蔽板803抑制來自于燈用開口 606的不必要的輻射,并且保護燈用罩蓋11免受燈 單元13 (光源燈300)所產(chǎn)生的熱的影響。在保持部804的左端部的兩個部位上形成著突 起 805。
在上面板801的內側,在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別形成著支撐條806。支撐條806是 以從左端部朝向右端部并且在中途的一部分中斷的狀態(tài)而形成,因為上面板801傾斜,所 以與側面板802側相比高度較低。支撐條806在將燈用罩蓋11安裝在上部機殼3時,相對于凹部601底面而支撐上面板801 (參照圖18 (b))。
在上面板801的內側,還在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另外形成著臂部807。臂部807具有 前端側折向側面板802側的形狀,并且在前端部朝向外側而形成著軸部808。另外,在臂部 807形成著與其前端側平行延伸的止動部809(參照圖20)。
在上面板801的內側進而形成著收納在上機殼3的槽部613中的導引條810。當 燈用罩蓋11完全閉合時,由肋條810按壓微型開關。通過這樣微型開關接通而檢測出燈用 罩蓋11已經(jīng)完全閉合。
在側面板802上形成著安裝孔811。
如上所述,當將棱鏡用罩蓋10安裝在上機殼3時,棱鏡用罩蓋10從第1區(qū)域601a 的右端收納到凹部601內,且向左方向滑動。此時,正如圖18(a)所示,在導引條603與凹 部601的底面的間隙中收納著被導引條704。通過這樣限制棱鏡用罩蓋10向上方移動。
當棱鏡用罩蓋10完全閉合時,突起701插入到凹部601的插入孔604中。通過這 樣棱鏡用罩蓋10的左端部難以向上方凸起。另外,棱鏡用罩蓋10的安裝孔70 與螺帽 605的螺孔一致。這樣,通過螺固于螺帽605中來將棱鏡用罩蓋10固定于上機殼3上。
其次,當將燈用罩蓋11安裝在上機殼2中時,正如圖18 (b)所示,臂部807從上方 收納至導槽609內,并且使軸部808插入至導引孔609a中。此時,軸部808從開口 609b插 入至導引孔609a中。隨后,燈用罩蓋11向左側滑動。軸部808沿著導引孔609a而向左側 移動。此時,通過插入至導引孔609的軸部808與支撐條806來限制燈用罩蓋11的向上方 移動。
當燈用罩蓋11完全閉合時,燈用罩蓋11的左端部重疊在棱鏡用罩蓋10的右端部 之上。通過這樣來用燈用罩蓋11遮掩棱鏡用罩蓋10的螺絲。另外,燈用罩蓋11的突起 805插入至凹部601的插入孔608中。通過這樣燈用罩蓋11的左端部難以向上方凸起。進 一步地說,燈用罩蓋11的安裝孔811與螺帽610的螺孔保持一致。這樣,通過螺固于螺帽 610中來使燈用罩蓋11固定于上機殼3中。
這樣,正如圖1所示,成為在上機殼3安裝著棱鏡用罩蓋10與燈用罩蓋11此兩者 的狀態(tài)。
卻說,燈單元13 (光源燈300)以及棱鏡單元16因長時間運轉而劣化。在這種情 況下,必須使用新的單元來替換所述燈單元以及棱鏡單元。另外,燈單元13與棱鏡單元16 相比而容易劣化,因此燈單元13的更換頻率大于棱鏡單元16的更換頻率。
在更換燈單元13的情況下,打開燈用罩蓋11,從燈用開口 606取出燈單元13???以由用戶自己來更換燈單元13。
圖19是示出打開燈用罩蓋11后的狀態(tài)的圖。圖19(a)是示出將燈用罩蓋11打 開到中途的狀態(tài)的圖,圖19(b)是示出將燈用罩蓋11完全閉合后的狀態(tài)的圖。圖20是用 來對打開燈用罩蓋11時的燈用罩蓋11的動作進行說明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
在更換燈單元13的情況下,用戶取下螺絲并且使燈用罩蓋11向右方向滑動。正 如圖19(a)所示。緩緩打開燈用開口 606。此時,正如圖20的虛線所示,軸部808在導引孔 609a內向右方向移動。
當軸部808到達導引孔609a的右端時,燈用罩蓋11無法再進一步滑動。此時,仍 然是燈用開口 606的右端部分由燈用罩蓋11覆蓋的狀態(tài)。
其次,用戶將從上機殼3向右側突出的燈用罩蓋11的部分向下方擠壓。于是正如 圖20中的實線所示,燈用罩蓋11以軸部808為中心進行轉動。此時,正如圖17(b)所示, 支撐條806在臂部807的周圍中斷,因此當燈用罩蓋11轉動時,支撐條806不會碰觸到上 機殼3的角落部。
這樣,正如圖19(b)所示,燈用罩蓋11沿著上機殼3的右側面而豎立,從而燈用開 口 606完全打開。此時,正如圖20所示,止動部809抵接于上機殼3的右側面。
正如圖20所示,在導引孔609a的右端部分,山形的突起609c形成于孔的下側。突 起609c的高度很低,在燈用罩蓋11滑動時只要施加較小的力便可以使軸部808越過突起 609c而到達導引孔609a的右端。在此狀態(tài)下,軸部808的左側由突起609a支撐。通過這 樣容易轉動軸部808,因此可以順暢地轉動燈用罩蓋11。
當燈用開口 606完全打開時,用戶從燈用開口 606取出已經(jīng)劣化的燈單元13。并 且,從燈用開口 606將新的燈單元13收納到下機殼2內。這樣,通過與打開時相反的操作, 將燈用罩蓋11閉合并且擰緊螺絲而固定于上機殼3。
在更換棱鏡單元16的情況下,打開棱鏡用罩蓋10,從棱鏡用開口 602取出棱鏡單 元16??梢杂捎脩糇约簛砀鼡Q棱鏡單元16。
圖21是示出打開棱鏡用罩蓋10后的狀態(tài)的圖。圖21 (a)示出將棱鏡用罩蓋21 打開到中途后的狀態(tài),圖21 (b)示出將棱鏡用罩蓋10全部打開后的狀態(tài)。
在更換棱鏡單元16的情況下,維修人員首先根據(jù)所述的步驟,將燈用罩蓋11打 開。其次,取下螺絲,使棱鏡用罩蓋10向右方向滑動。此時,正如圖21(a)所示,棱鏡用罩 蓋10在打開燈用罩蓋11所形成的凹部601的間隙中滑動。這樣,正如圖21(b)所示,當棱 鏡用罩蓋10滑動至凹部601的右端時,棱鏡用開口 602被完全打開。
當棱鏡用開口 602完全被打開后,用戶從棱鏡用開口 602將已經(jīng)劣化的棱鏡單元 16取出。接著,將新的棱鏡單元16從棱鏡用開口 602收納到下機殼2內。這樣,通過與打 開時相反的操作而將棱鏡用罩蓋10閉合,擰緊螺絲而固定于上機殼3。接著將燈用罩蓋11 閉合。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通過滑動棱鏡用罩蓋10,可以將棱鏡用開口 602打開。 另外,通過滑動燈用罩蓋11,可以將燈用開口 606打開。通過這樣當已經(jīng)設置投影儀時, 即便在機殼1的上方所形成的間隙較小,也可以充分地打開棱鏡用開口 602以及燈用開口 606。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為使棱鏡用罩蓋10以及燈用罩蓋11進行滑動,而將這些罩 蓋的兩側進行牢固地固定以免其等向上方向移動,因此,不容易在棱鏡用罩蓋10或燈用罩 蓋11與上機殼3之間產(chǎn)生級差。從而不容易損壞投影儀的美觀。
進一步地說,在本實施例中,當將棱鏡用罩蓋10打開時,棱鏡用罩蓋10在第2區(qū) 域601a滑動。因此,不必要為收納滑動的棱鏡用罩蓋10而在上機殼3另行形成凹部,從而 可以簡化上機殼3的結構。
另外,此時,雖然為了打開棱鏡用罩蓋10而必須將燈用罩蓋11打開,但是棱鏡單 元16的更換頻率少于燈單元13的更換頻率,因此操作的負擔較輕。
進一步地說,在本實施例中,當某種程度地滑動燈用罩蓋11時,燈用罩蓋11向下 方彎折,由此使燈用開口 606完全打開。因此,可以減少燈用罩蓋11的滑動量,且可以抑制燈用罩蓋11在滑動時從機殼1的伸出量。通過這樣可以減少為了開閉燈用罩蓋11而所需 要的滑動方向上的間隙。另外,在燈用罩蓋11已經(jīng)打開到右端的狀態(tài)下,即便用手從上方 施加力,也會通過燈用罩蓋11轉動來吸收此力,從而可以防止燈用罩蓋11的破損。
另外,在所述實施例中,棱鏡單元16位于機殼1的中央部,燈單元13位于機殼1的 右側面的附近,但是根據(jù)投影儀的構造,也可以將棱鏡單元16配置在靠近側面的位置。在 所述情況下,棱鏡用罩蓋11與燈用罩蓋10的結構與所述實施例相反。此時,為了打開燈用 罩蓋,那么必須打開棱鏡用罩蓋,因此增加了一些操作的負擔。
另外,棱鏡用開口 602與燈用開口 606不必要獨立地進行配置,也可以將這些兩個 敞開進行連接。即,也可以將覆蓋燈單元13與棱鏡單元16的配置區(qū)域的一個開口形成在 機殼1中,以便取出燈單元13與棱鏡單元16。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將棱鏡用罩蓋10與燈用罩蓋11設置為一個罩蓋。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實施例。另外,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所示的技術性思想的范圍內適當?shù)剡M行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投影式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調制部,其對來自于光源的光進行調制;以及 冷卻裝置,其對所述光調制部進行冷卻;且 所述光調制部具有紅色調制部,其用來調制紅色波段的光; 綠色調制部,其用來對綠色波段的光進行調制;以及 藍色調制部,其用來對藍色波段的光進行調制;且 所述冷卻裝置,具有對所述光調制部輸送冷卻風的冷卻扇,且 相對于所述各種調制部而對應著至少一個所述冷卻扇,且 至少相對于所述綠色調制部而對應著多個所述冷卻扇。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式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冷卻裝置中,相對于所述藍色調制部而對應著多個所述冷卻扇。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式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裝置中,相對于所述綠色調制部以及所述藍色調制部而分別對應著兩個所述 冷卻扇。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式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種調制部包含入射側偏光板、液晶面板以及射出側偏光板,所述冷卻裝置具備與所述入射側偏光板以及所述液晶面板相對應的第1吹出口 ;以及與所述射出側偏光板相對應的第2吹出口,且對于與所述綠色調制部以及所述藍色調 制部相對應的第1吹出口以及第2吹出口來說,從一個所述冷卻扇對一個吹出口輸送冷卻 風。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式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相對于所述紅色調制部而對應著一個所述冷卻扇,且對于與所述紅色調制部相對應的第1吹出口以及第2吹出口來說,從一個所述冷卻扇 而對此兩個吹出口輸送冷卻風。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式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對與所述綠色調制部相對應的所述第2吹出口輸送冷卻風的所述冷卻扇的風量、以及 對與所述紅色調制部相對應的所述第1吹出口以及第2吹出口輸送冷卻風的所述冷卻扇的 風量,大于其他的所述冷卻扇的風量。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有效地冷卻對來自于光源的光進行調制的光調制部的投影式顯示裝置。投影儀具備用來冷卻對來自于燈單元13的光進行調制的棱鏡單元16的冷卻裝置20。棱鏡單元16具有紅色調制部(入射側偏光板122、液晶面板121、射出側偏光板123)、綠色調制部(入射側偏光板114、液晶面板113、射出側偏光板115)、以及藍色調制部(入射側偏光板109、液晶面板108、射出側偏光板110)。冷卻裝置20具備對紅色用的調制部供給冷卻風的第3風扇226、對綠色用的調制部供給冷卻風的第1風扇224以及第2風扇225、以及對藍色用的調制部供給冷卻風的第5風扇228以及第6風扇229。
文檔編號G03B21/16GK102033395SQ20091019066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吳文明, 唐文天, 張相林, 梁接明, 陳琛 申請人:三洋電機株式會社, 三洋科技中心(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