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凹凸角正方體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444502閱讀:1799來源:國知局
凹凸角正方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紙質(zhì)幾何體的制作方法,尤其是正方體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目前,公知的正方體多是正六面體,少有缺角的正方體;缺角正方體也僅見凹角正方體。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為了克服現(xiàn)有的正方體多是正六面體,少有缺角的正方體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凹凸角正方體的制作方法。
[0004]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凹凸角正方體由部件一、部件二、部件三共三個相同部件組合而成;
[0005]取縱長橫寬長寬比例為4: I的矩形紙,做四條橫線,由上至下為第一橫線反折線、第二橫線、第三橫線反折線、第四橫線反折線,將矩形紙分成五部分,最上部分即第一小矩形和最下部分即第二小矩形為全等的橫向小矩形,第一、二小矩形之間為三個全等的正方形,由上至下為第一、二、三正方形,小矩形的縱向?qū)捠撬稣叫芜呴L的一半;
[0006]在第二橫線上取兩個點(diǎn),由左至右為橫線第一、二點(diǎn),橫線第一、二點(diǎn)之間的長度與橫線第二點(diǎn)至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之間的長度相等;由橫線第一點(diǎn)做與第二橫線呈45度夾角的兩條反折線,分別與矩形紙的右紙邊相交,第二橫線上方的反折線為第一斜線反折線,第二橫線下方的反折線為第二斜線反折線;由橫線第二點(diǎn)做與第二橫線呈45度夾角的兩條正折線,分別與矩形紙的右紙邊相交,第二橫線上方的正折線為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二橫線下方的正折線為第二斜線正折線;橫線第一、二點(diǎn)之間為橫線正折線,橫線第二點(diǎn)至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之間為橫線反折線,橫線第一點(diǎn)至第二橫線左端點(diǎn)之間為橫線短反折線;
[0007]依照橫線短反折線、橫線正折線、橫線反折線、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折疊,折疊至第一、二斜線反折線呈60度夾角,即成部件;
[0008]將部件一置于部件二之上,重疊部分相貼合,即部件一的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分別與部件二的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重合,部件一、二的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重合,形成中凸外凹的凹凸角初步形狀;
[0009]將部件三置于部件一之上,置于部件二之下,重疊部分相貼合,即部件三的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分別與部件一的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重合,部件三、一的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重合,部件二的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分別與部件三的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重合,部件二、三的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重合,即形成中凸外凹的凹凸角形狀;
[0010]依照第一橫線反折線,將第一小矩形折疊90度,再依照第三橫線反折線,將第三橫線反折線至第二小矩形部分折疊90度,覆蓋住第一小矩形,再依照第四反折線,將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相鄰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即部件一的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部件三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部件二的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部件一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部件三的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部件二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即成凹凸角正方體。
[0011]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構(gòu)思新穎,設(shè)計巧妙;折疊簡單,組合容易;凹凸角造型別致,極具雕塑立體感,凹凸角可大可小,凹凸層次可多可少,再創(chuàng)作空間巨大。
【附圖說明】
[0012]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實(shí)施例對本發(fā)明進(jìn)一步說明。
[0013]圖1是畫有折疊線的矩形紙平面圖;
[0014]圖2是部件立體圖;
[0015]圖3是凹凸角初步形狀示意圖;
[0016]圖4是凹凸角示意圖;
[0017]圖5是凹凸角正方體立體圖。
【具體實(shí)施方式】
[0018]凹凸角正方體由部件一、部件二、部件三共三個相同部件組合而成;采用虛線表示正面對折的正折線,即折疊時,紙的正面和正面相對折疊;實(shí)線加圈表示反面對折的反折線,即折疊時,紙的反面和反面相對折疊;
[0019]取縱長橫寬長寬比例為4: I的矩形紙,做四條橫線,由上至下為第一橫線反折線、第二橫線、第三橫線反折線、第四橫線反折線,將矩形紙分成五部分,最上部分即第一小矩形和最下部分即第二小矩形為全等的橫向小矩形,第一、二小矩形之間為三個全等的正方形,由上至下為第一、二、三正方形,小矩形的縱向?qū)捠撬稣叫芜呴L的一半;
[0020]在第二橫線上取兩個點(diǎn),由左至右為橫線第一、二點(diǎn),橫線第一、二點(diǎn)之間的長度與橫線第二點(diǎn)至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之間的長度相等;由橫線第一點(diǎn)做與第二橫線呈45度夾角的兩條反折線,分別與矩形紙的右紙邊相交,第二橫線上方的反折線為第一斜線反折線,第二橫線下方的反折線為第二斜線反折線;由橫線第二點(diǎn)做與第二橫線呈45度夾角的兩條正折線,分別與矩形紙的右紙邊相交,第二橫線上方的正折線為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二橫線下方的正折線為第二斜線正折線;橫線第一、二點(diǎn)之間為橫線正折線,橫線第二點(diǎn)至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之間為橫線反折線,橫線第一點(diǎn)至第二橫線左端點(diǎn)之間為橫線短反折線;如圖1 ;
[0021]依照橫線短反折線、橫線正折線、橫線反折線、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折疊,折疊至第一、二斜線反折線呈60度夾角,即成部件;如圖2 ;
[0022]將部件一置于部件二之上,重疊部分相貼合,即部件一的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分別與部件二的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重合,部件一、二的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重合,形成中凸外凹的凹凸角初步形狀;如圖3 ;
[0023]將部件三置于部件一之上,置于部件二之下,重疊部分相貼合,即部件三的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分別與部件一的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重合,部件三、一的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重合,部件二的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分別與部件三的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重合,部件二、三的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重合,即形成中凸外凹的凹凸角形狀;如圖4;
[0024]依照第一橫線反折線,將第一小矩形折疊90度,再依照第三橫線反折線,將第三橫線反折線至第二小矩形部分折疊90度,覆蓋住第一小矩形,再依照第四反折線,將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相鄰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即部件一的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部件三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部件二的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部件一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部件三的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部件二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即成凹凸角正方體;如圖5。
【主權(quán)項(xiàng)】
1.一種凹凸角正方體,其特征是:凹凸角正方體由部件一、部件二、部件三共三個相同部件組合而成; 取縱長橫寬長寬比例為4: I的矩形紙,做四條橫線,由上至下為第一橫線反折線、第二橫線、第三橫線反折線、第四橫線反折線,將矩形紙分成五部分,最上部分即第一小矩形和最下部分即第二小矩形為全等的橫向小矩形,第一、二小矩形之間為三個全等的正方形,由上至下為第一、二、三正方形,小矩形的縱向?qū)捠撬稣叫芜呴L的一半; 在第二橫線上取兩個點(diǎn),由左至右為橫線第一、二點(diǎn),橫線第一、二點(diǎn)之間的長度與橫線第二點(diǎn)至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之間的長度相等;由橫線第一點(diǎn)做與第二橫線呈45度夾角的兩條反折線,分別與矩形紙的右紙邊相交,第二橫線上方的反折線為第一斜線反折線,第二橫線下方的反折線為第二斜線反折線;由橫線第二點(diǎn)做與第二橫線呈45度夾角的兩條正折線,分別與矩形紙的右紙邊相交,第二橫線上方的正折線為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二橫線下方的正折線為第二斜線正折線;橫線第一、二點(diǎn)之間為橫線正折線,橫線第二點(diǎn)至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之間為橫線反折線,橫線第一點(diǎn)至第二橫線左端點(diǎn)之間為橫線短反折線; 依照橫線短反折線、橫線正折線、橫線反折線、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折疊,折疊至第一、二斜線反折線呈60度夾角,即成部件;將部件一置于部件二之上,重疊部分相貼合,即部件一的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分別與部件二的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重合,部件一、二的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重合,形成中凸外凹的凹凸角初步形狀; 將部件三置于部件一之上,置于部件二之下,重疊部分相貼合,即部件三的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分別與部件一的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重合,部件三、一的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重合,部件二的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分別與部件三的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重合,部件二、三的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重合,即形成中凸外凹的凹凸角形狀; 依照第一橫線反折線,將第一小矩形折疊90度,再依照第三橫線反折線,將第三橫線反折線至第二小矩形部分折疊90度,覆蓋住第一小矩形,再依照第四反折線,將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相鄰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即部件一的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部件三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部件二的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部件一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部件三的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部件二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即成凹凸角正方體。
【專利摘要】一種凹凸角正方體,涉及一種正方體的制作方法。凹凸角正方體由三個相同部件組合而成;取長寬比例為4∶1的矩形紙,做第一、二斜線反折線等折疊線折疊成部件;將部件一的第一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分別與部件二的第二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重合,部件一、二的第二橫線右端點(diǎn)重合;用同樣方法,將部件三置于部件一之上,置于部件二之下,形成中凸外凹的凹凸角形狀;將第一小矩形折疊90度,再將第三橫線反折線至第二小矩形部分折疊90度,再將第二小矩形折進(jìn)相鄰的第三正方形之內(nèi),即成凹凸角正方體。構(gòu)思新穎,設(shè)計巧妙;折疊簡單,組合容易;凹凸角造型別致,極具雕塑立體感,凹凸角可大可小,凹凸層次可多可少,再創(chuàng)作空間巨大。
【IPC分類】B31D5/04
【公開號】CN105196618
【申請?zhí)枴緾N201510648204
【發(fā)明人】李伯姍
【申請人】李伯姍
【公開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5日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diǎn)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