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一種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088957閱讀:579來源:國知局
一種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涉機電一體化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



背景技術(shù):

在醫(yī)療護理領(lǐng)域,患者久臥或者手術(shù)麻醉后,經(jīng)常需要對患者肢體進行揉壓按摩,這無疑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尤其是對腿部按摩來說,重量較大,病人不能自行支配腿部動作,醫(yī)護人員需要不時搬動病人的肢體,耗用大量的體力,按摩效果不夠理想。

中國專利CN205215668U揭示了一種醫(yī)療護理按摩器,涉及護理醫(yī)療器械技術(shù)領(lǐng)域,它包括封裝外殼、安裝在封裝外殼內(nèi)的仿生按摩機構(gòu);仿生按摩機構(gòu)包括與封裝外殼內(nèi)壁固定連接的基座、安裝在基座左部的驅(qū)動電機、與驅(qū)動電機輸出端連接的齒輪變速箱、驅(qū)動軸套、與驅(qū)動軸套配合的往復絲桿;驅(qū)動軸套的上部與基座通過推力軸承在豎直方向轉(zhuǎn)動連接;往復絲桿的下端在水平方向轉(zhuǎn)軸連接有四個對稱設置的圓臺型壓輪;封裝外殼的下端面設有位置與四個圓臺壓輪配合的按摩窗口;按摩窗口上覆蓋有彈性封膜,彈性封膜的上表面與四個圓臺壓輪滾動摩擦配合。然而其無法使得患者躺下進行按摩,影響患者按摩的舒適性;并且沒有采用對患者必要的保護措施,防止傷害到患者;同時按摩的方式單一,按摩效果有限。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shù)方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包括底板、支撐板、氣缸裝置、彈性裝置、支撐裝置、支架裝置、定位裝置及按摩結(jié)構(gòu),底板上設有第一支撐桿、第一斜桿、第二斜桿及第一固定塊,支撐板上設有第一通孔、第一支架、第一滾輪、第一橫桿、第二支撐桿,氣缸裝置包括氣缸、第二固定塊、第二橫桿、推動桿、第一固定環(huán)及拉線,彈性裝置包括彈性桿、滑塊、第一彈簧、第二固定環(huán)、第三固定塊,本發(fā)明使得按壓的更加舒適,有利于患者的盡快康復。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所述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氣缸裝置、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左右兩側(cè)的彈性裝置、位于所述彈性裝置之間的支撐裝置、位于所述彈性裝置上方的支架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撐裝置上的定位裝置及設置于所述定位裝置上的按摩結(jié)構(gòu),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撐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第一斜桿、第二斜桿及位于其上方的第一固定塊,所述支撐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滾輪、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之間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之間左右兩側(cè)的第二支撐桿,所述氣缸裝置包括氣缸、位于所述氣缸上方的第二固定塊、位于所述氣缸一側(cè)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氣缸另一側(cè)的推動桿、設置于所述推動桿上的第一固定環(huán)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上的拉線,所述彈性裝置包括彈性桿、設置于所述彈性桿兩端的滑塊、位于所述滑塊上方的第一彈簧、設置于所述彈性桿上的第二固定環(huán)、位于所述彈性桿一側(cè)的第三固定塊、設置于所述彈性桿一側(cè)的第二彈簧及設置于所述彈性桿另一端的第三彈簧,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三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桿上方的第一彎曲板、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板上方的海綿墊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彎曲板兩端的第一豎桿,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三橫桿、位于所述第三橫桿左右兩側(cè)的第二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三斜桿、第四斜桿、位于所述第四斜桿下方的第三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四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三橫桿下方的頂靠桿,所述定位裝置包括定位框、位于所述定位框左右兩側(cè)的第四橫桿、設置于所述第四橫桿上的第二豎桿、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內(nèi)的第五橫桿及位于所述第五橫桿上的緩沖墊,所述按摩結(jié)構(gòu)包括第四彈簧、位于所述第四彈簧下方的移動桿、位于所述移動桿下方的第三豎桿、位于所述第三豎桿左右兩側(cè)的三角塊及設置于所述第三豎桿下端的頂靠輪;

且還包括:氣缸套,所述氣缸套具有如下組成:以質(zhì)量%計含有2.4~3.6%的C、0.8%以上且小于2.8%的Si、1.1~3.0%的Mn,還含有0.01~0.6%的P、0.001~0.2%的B,或者還含有超過0.01%且0.15%以下的S;總計為0.1~6.0%的、選自Cu、Cr、Mo、Ni中的1種或2種以上;總計為0.01~5.0%的、選自W、V、Nb中的1種或2種以上;選自0.3%以下的Sn、0.3%以下的Sb中的1種或2種,還具有分散有以面積率計為8%以下的碳化物的組織;其中,所述推動桿(34)材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組分制備而成:碳0.25-0.45%,硅0.3-0.5%,錳0.5-1.0%,磷≤0.045%,S≤0.045%,鉻1.0-1.6%,鉬0.05-0.30%,鎳0.8-1.6%,余量為鐵。

所述第一支撐桿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設有四個,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設有四個,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通孔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支架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支架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設有四個,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所述氣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氣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端部與所述氣缸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推動桿水平放置,所述推動桿的一端與所述氣缸連接,所述推動桿貫穿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側(cè)面與所述氣缸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的兩端與所述推動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拉線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固定連接,所述拉線頂靠在所述第一滾輪上,所述拉線的上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彈性桿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彈性桿的兩端頂靠在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滑塊設有四個,所述滑塊呈水平狀,所述滑塊的一端與所述彈性桿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設有四個,所述第一彈簧與垂直線呈1~3度夾角,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滑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彈性桿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的兩端與所述彈性桿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三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固定塊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三固定塊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彈性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彈性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與所述第三彈簧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所述第三支撐桿設有三個,所述第三支撐桿與垂直線呈1~3度夾角,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與所述第三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板呈彎曲狀,所述海綿墊呈彎曲狀,所述海綿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彎曲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設有四個,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板的兩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彈性桿的上方,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彈性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橫桿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橫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四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的兩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定位框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頂靠桿的下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內(nèi),所述第四橫桿設有四個,所述第四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定位框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框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端部與所述第四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五橫桿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橫桿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內(nèi),所述第五橫桿的側(cè)面與所述定位框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緩沖墊呈長方體,所述緩沖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五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與垂直線呈1~3度夾角,所述第四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移動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移動桿水平放置,所述移動桿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內(nèi),所述移動桿的側(cè)面與所述定位框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三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三豎桿貫穿所述第五橫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

所述三角塊的橫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所述三角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移動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三角塊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三豎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輪呈圓柱體,所述頂靠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三豎桿軸轉(zhuǎn)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shù)方案后,本發(fā)明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結(jié)構(gòu)簡單,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舒適的躺下進行按摩,提高患者的舒適感;同時設置了對患者必要的保護措施,防止因為按壓力度過大對患者造成傷害;并且不僅可以對患者進行錘擊按壓,還可以在患者的身體上進行滾動按壓,使得按壓的更加舒適,按壓的面積更大,有利于患者的盡快康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中:1-底板;11-第一支撐桿;12-第一斜桿;13-第二斜桿;14-第一固定塊;2-支撐板;21-第一通孔;22-第一支架;221-第一凹槽;23-第一滾輪;24-第二支撐桿;25-第一橫桿;3-氣缸裝置;31-氣缸;32-第二橫桿;33-第二固定塊;34-推動桿;35-第一固定環(huán);36-拉線;4-彈性裝置;41-彈性桿;42-滑塊;43-第一彈簧;44-第二固定環(huán);45-第三固定塊;46-第二彈簧;47-第三彈簧;5-支撐裝置;51-第三支撐桿;52-第一彎曲板;53-海綿墊;54-第一豎桿;6-支架裝置;61-第三支架;62-第四支架;64-第四斜桿;65-第三斜桿;66-第三橫桿;67-頂靠桿;7-定位裝置;71-定位框;72-第四橫桿;73-第二豎桿;74-第五橫桿;75-緩沖墊;8-按摩結(jié)構(gòu);81-第四彈簧;82-移動桿;83-第三豎桿;831-第二凹槽;84-三角塊;85-頂靠輪。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撐板2、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氣缸裝置3、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左右兩側(cè)的彈性裝置4、位于所述彈性裝置4之間的支撐裝置5、位于所述彈性裝置4上方的支架裝置6、設置于所述支撐裝置5上的定位裝置7及設置于所述定位裝置7上的按摩結(jié)構(gòu)8;

且還包括:氣缸套,所述氣缸套具有如下組成:以質(zhì)量%計含有2.4~3.6%的C、0.8%以上且小于2.8%的Si、1.1~3.0%的Mn,還含有0.01~0.6%的P、0.001~0.2%的B,或者還含有超過0.01%且0.15%以下的S;總計為0.1~6.0%的、選自Cu、Cr、Mo、Ni中的1種或2種以上;總計為0.01~5.0%的、選自W、V、Nb中的1種或2種以上;選自0.3%以下的Sn、0.3%以下的Sb中的1種或2種,還具有分散有以面積率計為8%以下的碳化物的組織;其中,所述推動桿(34)材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組分制備而成:碳0.25-0.45%,硅0.3-0.5%,錳0.5-1.0%,磷≤0.045%,S≤0.045%,鉻1.0-1.6%,鉬0.05-0.30%,鎳0.8-1.6%,余量為鐵。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所述底板1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撐桿11、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上的第一斜桿12、第二斜桿13及位于其上方的第一固定塊14。所述第一支撐桿11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支撐桿1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11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12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斜桿12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12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1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13設有四個,所述第二斜桿13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13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1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14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固定塊14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14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2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板2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2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1、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架22、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22上的第一滾輪23、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2之間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橫桿25、位于所述第一橫桿25之間左右兩側(cè)的第二支撐桿24。所述第一通孔21設有四個,所述第一通孔21呈圓形。所述第一支架22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支架22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2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2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一凹槽221,所述第一凹槽2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滾輪23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滾輪2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21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支架22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2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221內(nèi)旋轉(zhuǎn)。所述第二支撐桿24設有四個,所述第二支撐桿2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桿24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24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24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5設有四個,所述第一橫桿25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2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5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24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2的側(c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支架22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氣缸裝置3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氣缸裝置3包括氣缸31、位于所述氣缸31上方的第二固定塊33、位于所述氣缸31一側(cè)的第二橫桿32、位于所述氣缸31另一側(cè)的推動桿34、設置于所述推動桿34上的第一固定環(huán)35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35上的拉線36。所述氣缸3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33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33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33的下表面與所述氣缸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32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橫桿32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32位于所述氣缸31之間,所述第二橫桿32的端部與所述氣缸3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34呈長方體,所述推動桿34水平放置,所述推動桿34的一端與所述氣缸31連接,使得所述氣缸31帶動所述推動桿34左右移動,所述推動桿34貫穿所述第二支撐桿24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14的側(cè)面與所述氣缸3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35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35的兩端與所述推動桿34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拉線36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環(huán)35固定連接,所述拉線36頂靠在所述第一滾輪23上,所述拉線36的上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21。

如圖1所示,所述彈性裝置4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彈性裝置4包括彈性桿41、設置于所述彈性桿41兩端的滑塊42、位于所述滑塊42上方的第一彈簧43、設置于所述彈性桿41上的第二固定環(huán)44、位于所述彈性桿41一側(cè)的第三固定塊45、設置于所述彈性桿41一側(cè)的第二彈簧46及設置于所述彈性桿41另一端的第三彈簧47。所述彈性桿41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彈性桿41采用彈性材料制成,所述彈性桿41可以發(fā)生彈性變形,所述彈性桿41的兩端頂靠在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彈性桿41的兩端可以在所述支撐板2上滑動。所述滑塊42設有四個,所述滑塊42呈水平狀,所述滑塊42的一端與所述彈性桿5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滑塊42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3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滑塊42的上方,所述第一彈簧43與垂直線呈1~3度夾角,所述第一彈簧43的下端與所述滑塊4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3的上端與所述彈性桿4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彈性桿4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44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44的兩端與所述彈性桿4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環(huán)44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上方。所述第三固定塊45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固定塊45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塊45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6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46的一端與所述第三固定塊45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6的另一端與所述彈性桿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7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47的一端與所述彈性桿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6與所述第三彈簧47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裝置5包括第三支撐桿51、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桿51上方的第一彎曲板52、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板52上方的海綿墊53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彎曲板52兩端的第一豎桿54。所述第三支撐桿51設有三個,所述第三支撐桿51與垂直線呈1~3度夾角,所述第三支撐桿51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5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板5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7與所述第三支撐桿5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彈性桿4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彎曲板52呈彎曲狀。所述海綿墊53呈彎曲狀,所述海綿墊53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彎曲板5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54設有四個且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彎曲板52的兩端,所述第一豎桿54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桿54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5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板52的兩端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6包括第三橫桿66、位于所述第三橫桿66左右兩側(cè)的第二支架64、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架64上的第三斜桿65、第四斜桿63、位于所述第四斜桿63下方的第三支架61、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61上的第四支架62及位于所述第三橫桿66下方的頂靠桿67。所述第三支架61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彈性桿41的上方,所述第三支架61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61的一端與所述彈性桿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1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二支架64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64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橫桿66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支架64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6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橫桿66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66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橫桿66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支架62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62的一端與所述第三支架6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6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6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支架64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四斜桿63呈傾斜狀,所述第四斜桿63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斜桿6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64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65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65的兩端與所述第二支架64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裝置7包括定位框71、位于所述定位框71左右兩側(cè)的第四橫桿72、設置于所述第四橫桿72上的第二豎桿73、收容于所述定位框71內(nèi)的第五橫桿74及位于所述第五橫桿74上的緩沖墊75。所述定位框7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定位框7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頂靠桿67的下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71內(nèi)。所述第四橫桿72設有四個,所述第四橫桿72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橫桿72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72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64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72的另一端與所述定位框7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定位框7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豎桿73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定位框71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豎桿73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桿73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73的端部與所述第四橫桿72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74呈長方體,所述第五橫桿74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橫桿74收容于所述定位框71內(nèi),所述第五橫桿74的側(cè)面與所述定位框7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緩沖墊75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五橫桿74上方左右兩側(cè),所述緩沖墊75呈長方體,所述緩沖墊7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五橫桿7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緩沖墊75可以采用海綿材料制成。

如圖1所示,所述按摩結(jié)構(gòu)8包括第四彈簧81、位于所述第四彈簧81下方的移動桿82、位于所述移動桿82下方的第三豎桿83、位于所述第三豎桿83左右兩側(cè)的三角塊84及設置于所述第三豎桿83下端的頂靠輪85。所述第四彈簧81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移動桿82上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四彈簧81與垂直線呈1~3度夾角,所述第四彈簧81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6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81的下端與所述移動桿8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移動桿8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移動桿82呈長方體,所述移動桿82水平放置,所述移動桿82收容于所述定位框71內(nèi),所述移動桿82的側(cè)面與所述定位框7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移動桿82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三豎桿83呈長方體,所述第三豎桿83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83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桿8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83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831,所述第二凹槽8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豎桿83貫穿所述第五橫桿74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三豎桿83可以上下移動。所述三角塊84設有四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三豎桿83的左右兩側(cè),所述三角塊84的橫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所述三角塊84的上表面與所述移動桿8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三角塊84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三豎桿83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輪85呈圓柱體,所述頂靠輪85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831內(nèi)且與所述第三豎桿83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頂靠輪85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831內(nèi)旋轉(zhuǎn)。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使用時,首先可以將需要按摩的部位放在海綿墊53上,所述海綿墊53的設置可以減少患者的不適感,所述第一豎桿54的設置可以防止患者需要按摩的部位左右移動。當頂靠輪85不頂靠在患者需要的按摩部位上時,所述三角塊84頂靠在所述緩沖墊75上。然后啟動氣缸31,使得所述推動桿34向氣缸31的方向移動,然后使得所述拉線36被拉緊,然后通過第二固定環(huán)44使得所述彈性桿41的中間部位向下移動,使得所述彈性桿41的兩端向兩側(cè)滑動,使得所述彈性桿41發(fā)生彈性變形,所述第二彈簧46及第三彈簧47對所述彈性桿41起到支撐作用,進而使得第三支架61向下移動,然后使得所述第二支架64及第四支架62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頂靠桿67及第三橫桿66向下移動,然后使得定位框71向下移動,通過所述第四彈簧81使得所述移動桿82向下移動,然后使得所述第三豎桿83及頂靠輪85向下移動,直至所述頂靠輪85頂靠在患者需要按摩的部位上,由于所述第四彈簧81的設置,使得所述頂靠輪85頂靠在患者需要按摩的部位上時,所述第四彈簧81被壓縮,進而可以對所述頂靠輪85起到緩沖作用,并且所述移動桿82向上移動,當所述移動桿桿82向上移動到一定距離時,所述頂靠桿67會頂靠在所述移動桿82上,從而對所述移動桿82起到支撐作用,從而可以加大所述頂靠輪85頂靠在需要按摩部位的力度,使得按摩效果更好。然后關(guān)閉氣缸31,使得推動桿34向遠離氣缸31的方向移動,通過拉線36使得所述彈性桿41逐漸的恢復到原狀,然后所述第三支架61、第二支架64向上移動直至恢復到原狀,所述定位框71及移動桿82、第二豎桿83、頂靠輪85向上移動,并且所述三角塊84會頂靠在所述緩沖墊75上,從而可以起到較好的緩沖作用,防止三角塊84頂靠在所述第五橫桿74上。然后再啟動所述氣缸31,不斷的重復上述步驟,使得所述頂靠輪85可以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可以對患者需要按摩的部位進行不斷的敲擊,使得按摩的效果更好。當患者需要按摩的部位放置在頂靠輪85的一側(cè)時,所述頂靠輪85可以在需要按摩的部位上滾動,使得按摩的更加舒適有效。至此,本發(fā)明機電一體化醫(yī)療護理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