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產養(yǎng)殖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紅樹植物是熱帶、亞熱帶特有的木本植物,生長于陸地和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是為數(shù)不多能耐受海水鹽度的挺水陸生植物。作為一種特殊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紅樹林在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0003]由于大規(guī)模水產養(yǎng)殖的需要等原因,沿海灘涂自然分布的紅樹林被大量成片砍伐、破壞,使福建省天然紅樹林的面積大大縮減。據(jù)1988年統(tǒng)計全省紅樹林面積僅存400公頃。90年代以后開始,紅樹林的保護受到省里的重視,許多縣市開始人工種植營造紅樹林,面積因而有所擴大,至2005年調查數(shù)據(jù)紅樹林面積已增至872公頃,紅樹林未成林地面積550公頃,紅樹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0004]目前,福建省尚有紅樹林宜林地面積13145公頃。因此,如何進一步恢復和保護好福建省的紅樹林尚大有可為。但是,許多紅樹林宜林地也是水產養(yǎng)殖地。因此,如何解決好紅樹林恢復保護和底棲生物生態(tài)增殖之間的用地矛盾是問題的關鍵,在恢復保護紅樹林的同時也能進行水產養(yǎng)殖,就能解決保護紅樹林的社會效益和水產養(yǎng)殖的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因此,開展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和生態(tài)增殖項目的試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取得實際經驗后可在福建省沿海推廣應用,將有利于福建省的紅樹林區(qū)域保護和恢復工作。
[0005]為加快恢復和完善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計劃開展紅樹林生態(tài)增殖技術的研宄試驗。該技術如能獲得成功,將很好地解決紅樹林生長空間跟養(yǎng)殖占用灘涂之間的矛盾,在恢復和完善紅樹林在有社會效益的同時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紅樹林底棲生物種類較多,其中螃蟹是較為重要的一類。為此,本實用新型人針對螃蟹在紅樹林中的生長進行了觀察研宄并尋找在恢復紅樹林的同時養(yǎng)殖螃蟹的辦法。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
[0007]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0008]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由容置體組成;在容置體上開設一個讓螃蟹進出的進口和多個出水孔。
[0009]所述的容置體包括筒體、兩個端蓋和拉繩;所述的兩個端蓋分別封堵在筒體的兩端,拉繩固定連接在端蓋上,筒體的中部開設進口,筒體上開設多個出水孔,在兩個端蓋開設多個出水孔。
[0010]所述的筒體中部的進口偏向一側。
[0011]所述的容置體為一個L型PVC管道。
[0012]所述的容置體為花盆。
[0013]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實用新型在種植有紅樹林的灘涂淺灘上設置多個作為人工蟹窟的容置體,該容置體仿造形成自然的螃蟹穴窟,供螃蟹寄居,減少了螃蟹對紅樹林根部的損害,提高了紅樹林的成活率。本實用新型的養(yǎng)殖裝置為一個只要具有讓螃蟹進出的進口和多個出水孔的容置體,結構十分簡單。
[0014]在沿海紅樹林恢復完善的實踐中,常常因為紅樹林占用漁民水產養(yǎng)殖灘涂而導致糾紛。本實用新型的管道技術,成本底、效果明顯,可作為福建省臨海保護紅樹林推廣底棲生物修復的借鑒和推廣作用,同時還可作為保護紅樹林的宣傳和科普教育提供一個示范作用。在種植紅樹林的同時可以養(yǎng)殖螃蟹,能夠有效解決種植和養(yǎng)殖的矛盾,在得到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得到了經濟效益。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的軸測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的正視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使用狀態(tài)圖;
[0019]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實施例的軸測圖;
[0020]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個實施例的軸測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一、方法
[0022]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紅樹林蟹養(yǎng)殖方法,該方法是在種植有紅樹林的灘涂淺灘100上設置多個作為人工蟹窟的容置體10,該容置體10上的進口 11全部或部分位于灘涂淺灘100表面之上。所述的作為人工蟹窟的容置體10按300-600個/畝間隔設置。
[0023]二、裝置
[0024]如圖1、圖2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種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的第一個實施例,它由容置體10組成。所述的容置體10包括筒體1、兩個端蓋2和拉繩3。所述的兩個端蓋2分別封堵在筒體I的兩端,拉繩3固定連接在端蓋3上,筒體I的中部開設進口 11,筒體I上開設多個出水孔12,在兩個端蓋2開設多個出水孔21。為了在收獲時螃蟹的集聚,所述的筒體I中部的進口 11偏向一側,即不在筒體I的正中間。在本實施例中,筒體I可采用圓柱形的PVC管道,端蓋2可采用熱熔、粘結或螺接的方式與筒體I結合。所述的PVC管道長500~850mm,管徑100~150mm。這樣大小的尺寸能滿足不同時期螃蟹生活生長空間的需要。管壁開設出水孔以利于透水使管道內外環(huán)境相似,營造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兩側尼龍拉繩3為便于抽出筒體I以檢測成果和捕捉螃蟹時不破壞紅樹林的根系。管道兩側封口為了螃蟹生長及換殼時能感覺有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使其不易受到同類或其他物種的傷害,既能提高產量,也方便捕捉。
[0025]如圖4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種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的第二個實施例,所述的容置體10’為一個L型PVC管道。
[0026]如圖5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種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的第三個實施例,所述的容置體10”為花盆。
[0027]在實際使用中,實施例一、二、三結構的容置體可同時設置在一片灘涂淺灘上。
[0028]三、使用效果
[0029]試驗中發(fā)現(xiàn),有埋設容置體10的區(qū)域,紅樹植物成活率高,未埋設容置體10的區(qū)域長勢不良且成活率低。在檢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埋設容置體10的區(qū)域,螃蟹如期以容置體10為蟹窟,減少了對紅樹林根部的損害,提高了紅樹林的成活率。螃蟹在生長過程中又就近食用了紅樹林伴生物‘藤壺’牡蠣(‘藤壺’牡蠣是附生在紅樹植株上對紅樹林有害物種,影響植株生長。必須對附著部位進行人工清除?!賶亍迪犚彩求π纷钕矚g的食物),既利于紅樹林的生長,又解決了螃蟹的又一食物來源。人工蟹窟同時有效減少螃蟹換殼軟體時易受傷害的情況,增加了螃蟹的成活率,可以得到了更大的經濟效益。(試驗中,實施例二和實施例三的效果不如實施例一)。
[0030]試驗證明,采用實施例一的管道技術,可以更好的在種植紅樹林的同時養(yǎng)殖螃蟹。
[0031]本實用新型的重點就在于:灘涂淺灘上設置多個作為人工蟹窟的容置體。
[003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容置體的結構形狀可有多種,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其特征在于:由容置體組成;在容置體上開設一個讓螃蟹進出的進口和多個出水孔;所述的容置體包括筒體、兩個端蓋和拉繩;所述的兩個端蓋分別封堵在筒體的兩端,拉繩固定連接在端蓋上,筒體的中部開設進口,筒體上開設多個出水孔,在兩個端蓋開設多個出水孔。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體中部的進口偏向一側。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置體為一個L型PVC管道。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置體為花盆。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紅樹林蟹養(yǎng)殖裝置,在種植有紅樹林的灘涂淺灘上設置多個作為人工蟹窟的容置體,該容置體的進口全部或部分位于灘涂淺灘表面之上。在容置體上開設一個讓螃蟹進出的進口和多個出水孔。由于本實用新型在種植有紅樹林的灘涂淺灘上設置多個作為人工蟹窟的容置體,該容置體仿造形成自然的螃蟹穴窟,供螃蟹寄居,減少了螃蟹對紅樹林根部的損害,提高了紅樹林的成活率。本實用新型的養(yǎng)殖裝置為一個只要具有讓螃蟹進出的進口和多個出水孔的容置體,結構十分簡單。
【IPC分類】A01K61-00
【公開號】CN204317263
【申請?zhí)枴緾N201420723314
【發(fā)明人】陳碧祺, 崔連勝, 洪文寧, 洪智春
【申請人】陳碧祺, 崔連勝, 洪文寧, 洪智春
【公開日】2015年5月13日
【申請日】2014年11月27日